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潮流在全球范围的广泛展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及城市间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城市间构建起的网络结构也具有了新的特征。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空间中的活力区域,其范围内各种要素交流活动频繁,其发展格局演变趋势对区域乃至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我国中部枢纽地区,且依托长江,具有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主要实施地,是我国具有尤为关键战略意义的地区,正逐渐成为国家新的增长极。因此合理认识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城市间交流联系特点,以及形成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指数平台的百度搜索指数数据,构建起基于信息流视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并通过计算信息流联系强度,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探究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各城市间形成的信息流联系网络的相关特征及时间演变并进行影响因素探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间建立的信息流联系显著增强,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并不均衡,大城市极化作用仍比较明显,城市群内有众多处于边缘外围的小城市,发展受到限制。比较各城市信息流总量,其中武汉市、长沙市、南昌市信息流总量最高,且三者信息流总量之和占城市群信息流总量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比较三大次级城市群信息流总量及其占比,其中武汉城市群次区域所占比重最高,长株潭城市群次区域和环鄱阳湖城市群次区域所占比重相近,长株潭城市群次区域稍高。(2)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网络各层级城市分布由"1+2+22+6"转变为"1+2+11+17"布局模式,位于信息流总量最低第四层级城市数目明显增多,城市群层级结构"金字塔"最底端有拓宽的趋势。城市群各市信息流总量组成数列的变差系数呈增大趋向,城市群内差别也呈扩大趋向。三大次区域方面,网络层级皆呈现"一核领跑"模式,且各层级城市数量上皆有呈"纺锤形"分布的趋势。(3)长江中游城市群骨干网络呈"三角形"结构,其中三极顶点分别指武汉市、长沙市和南昌市;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呈增加趋势,2016年网络密度中高,城市群内部各成员节点间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密切的信息流网络,各城市间信息交流往来频繁;城市群内小团体聚集现象比较显著,形成的四个2级子群基本以省为边界划分,行政区划带来的固定地理空间位置对信息流网络作用仍较明显。3级层面凝聚子群出现了空间不相邻但仍组建小团体现象,一定程度验证了"流空间"随通讯发展打破空间距离限制的思想。(4)研究认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信息流网络构成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其中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因素影响最大。此外城市的功能与地位、城市大事件、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等难以度量的因素,也会对城市间联系网络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