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时间为记叙线索,以史料为来源,以制度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梳理了自中华民国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变迁,总结其历史演进的轨迹与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提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历史演进分为:民国时期的制度建设确立发展阶段,共和国时期的借鉴苏联模式的转折阶段,文革时期的制度破坏阶段、新时期的完善和探索提升阶段四个大的阶段。中华民国的创立,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初步发展的起点。这一时期,我国大学教育在国内政局动荡的形势下,经过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复古教育运动的推行、新教育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在宏观的法令框架与微观的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得到共同推进,开始步入我国大学制度现代化发展轨道;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大学教育在曲折中,逐步定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在借鉴苏联模式基础上开展的,这一时期,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转折时期。文革时期我国大学制度遭到破坏;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改革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试点工程的开展,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入完善发展的时期。纵观仅百余年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变迁历程,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就制度起源而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是移植外生加精英设计的混合,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就制度变迁的过程而言,不同时期,各个利益主体不同,政治力量、学术力量、法律力量冲突下,经过博弈,实现制度的变迁;从整个制度演进的历程而言,迂回曲折;其制度路径是断裂与连绵的交织。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变迁历史启示今天的具体制度设计者:现今的现代大学制度打上了我国历史的烙印,制度的设计完善不能自断历史,完全“理性设计”,要使制度在历史上得到延续。同时我国要想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注重互动博弈,警惕不断涌现的“理性设计”,使其在连续性、开放性、本土性中得到容生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