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供试的15份块菌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又采用MS引物和ITS引物对线粒体核糖体小亚基rDNA、核基因组rDNA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测定MS序列和ITS序列,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关系图。以期明确供试菌株的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为当地的块菌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综合鉴定结果如下:
(1)通过对供试块菌的形态特征和显微结构的研究,将供试菌株分为中国块菌、会东块菌、辽东块菌、巨孢块菌、波奇块菌、拟凹陷块菌、喜峰块菌和加州块菌八类。
(2)用BLAST软件在基因库中搜索印度块菌T.indicum(U89362)的序列同Z-H-2菌株序列用DNAMAN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序列的同源性达到99﹪,说明采用本试验的方法所获得的序列的结果是可靠的。
(3)按照MS序列构建构建系统关系图。通过树状图可以将供试菌株分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A中的供试菌株E-2-2与其它供试菌株的亲缘关系均较远,在DNA的碱基序列上也比其它所有供试菌株约多50个碱基,在形态学上与加州块菌相同。
(4)通过形态学和线粒体DNA的MS序列、核DNA的ITS序列的研究发现,供试菌株Z-H-3的形态特征与黑块菌类的印度块菌相同,在核DNA序列系统关系图中它与白块菌类的波奇块菌聚在一个分支中,且比其它供试菌株约少50个碱基,推测Z-H-3可能为介于黑块菌类与白块菌类间的过渡种类,在此暂定为本研究发现的新种,命名为拟印度块菌(T.pseudoindicum)。
(5)通过形态学鉴定,本试验供试菌株B-K-1、X-1-1和K-2-1归为喜峰块菌类,ⅠZ-H-1和Z-H-2归为中国块菌,但是通过ITS的序列分析发现,与印度块菌(T.indicum)(AF106884)同源性高达99.82﹪,再结合中国块菌同印度块菌在子囊果的颜色、子囊果表面的疣状结构、产孢组织的颜色、菌脉的颜色、子囊孢子的颜色、子囊孢子的表面纹饰等诸多特征,推测中国块菌同印度块菌应属于同物异名。
(6)对系统关系图中进行整体分析,并结合形态学上的特征可将供试菌株可分为三个类群类群A:即分支Ⅰ+Ⅱ+Ⅲ。它们的子囊果表面颜色为褐色至黑褐色,子囊孢子表面均为刺状纹饰。类群B:即分支Ⅳ,子囊果表面颜色较类群A的颜色浅,为黄色至褐色,孢子表面纹饰为刺状的拟凹陷块菌类。类群C:即分支Ⅴ,除Z-H-3外子囊果表面颜色为浅黄色至黄褐色,子囊孢子表面均为明显的网格状纹饰,而Z-H-3的子囊果表面颜色较深,在形态上更接近印度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