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与不足是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其实质是作为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居民主体性的缺失。如何唤醒居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居民的行动能力,从而建构居民主体性,是破解居民参与不足必须解决的问题。居民主体性的塑造与强化,是当前拓展居民参与深度和广度的基础,其关键在于增强居民的行动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下,通过意识培育、技术运用、民主协商、互动协作等要素的有效整合,可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增能机制。本文以武汉X社区的治理实践为出发点,运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增能”视角出发对社会工作介入居民主体性培育的路径进行论述和分析。研究发现,X社区复杂的社区状况需要居民参与治理,充分发挥居民主体性,但X社区居民主体性处于缺失状态,主要表现为角色认知缺失、意愿表达缺乏以及行动实践缺位。笔者从社区因素和居民自身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居民参与意愿不足和参与能力欠缺是造成X社区居民主体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因而通过“增能”来培育居民主体性就变得很有必要。再加上社会工作具有政策和理念上的可行性以及方法、角色和理论方面的优势,因而通过“增能”以培育居民主体性从而促进居民社区参与成为可行路径。社会工作通过组织居民开展社区活动,兴建社区参与技能培训班,组建居民议事会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四个方面介入居民主体性培育,从而实现居民由无意识向有意识、无行动向有行动的转变。随着社会工作的介入,居民主体性培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提高了居民参与的满意度以及使居民的参与能力的培养初具雏形。但是,社会工作介入居民主体性培育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居民参与内容停留在较浅层次及参与人员相对固定,没有形成系统的居民参与技能培养体系,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也不够成熟。因此,应为居民提供多种社区参与方式与渠道以及建立社区信息公开化系统,并且加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完善技能培训及激励机制以及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资金来源渠道、完善机构管理体制和机制。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整合,从而更好地培育居民的主体性,推动居民的社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