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根据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以下简称为VBI性眩晕)的发病特点及历代医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导师运用通络药物治疗VBI性眩晕的实践经验,探讨VBI性眩晕的病因病机及治则;研究VBI血管生物活性物质的改变,及其对血管功能的影响;以中医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探讨通络诸法与调节血管功能的联系,通过检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软脑膜微循环、ET(内皮素)、NO(一氧化氮)、AngⅡ(血管紧张素Ⅱ)、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源生长因子)、NF-KB(核因子KB)等指标,以探讨清眩颗粒疗效机制。 研究方法: 1.临床研究 选择VBI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清眩颗粒试验组和银杏叶片对照组各30例,分别予以清眩颗粒和银杏叶片对照治疗1-2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疗效,脑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浆ET、AngⅡ、NO含量等多项指标。 2.实验研究 运用高脂饮食+椎动脉压迫建立大鼠VBI模型,分为高、低剂量清眩颗粒组,银杏叶片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另设空白对照组。于大鼠右侧颞叶基底部用牙科钻钻开一直径约4×4mm的颅窗,观测软脑膜微循环;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放免法、发色底物法、比浊法等方法检测血管壁NF-KB、FGF-2、PDGF-B,血浆ET、AngⅡ、NO、t-PA、PAI,血小板聚集性,血液流变学,血脂等指标。 研究结果: 1.临床研究 清眩颗粒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银杏叶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试验组多项症状积分非常显著或显著减少(P<0.01或P<0.05)。试验组改善脑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Vd、Vm、Vs、PI、RI),控制收缩压、血液流变学指标(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高切变率),降低血浆ET及AngⅡ含量的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调节血脂、升高NO水平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