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诞生于晚清,兴盛于五四时期,它不仅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文体运用的特殊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以《狂人日记》、《莎菲女士的日记》、《丽石的日记》等为代表的经典文本。作为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的雏形,民初日记体小说为现代日记体小说的发展和成熟作了铺垫。1917年,日记体小说开始了现代史的征程,逐步摆脱清末民初的幼稚和青涩迈向成熟和完善,完全突破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束缚,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日记体小说。在表现题材上偏重婚姻爱情主题,以抒发闺阁之情为切入点,深入地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很多社会问题。三十年代后,现代日记体小说秉承五四文学的传统稳步向前发展,呈现出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等特点,主题内容由表现“小我”的内心世界发展为表现社会的整体风貌。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小说文体的发展,这种日记式的小说越来越不能满足文学深入生活反映社会的需要,显现出不可逆转的衰落痕迹。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其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时间长河中运行。无论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还是读者的作品阅读过程都是随时间顺序展开。小说作为叙事文学作品的一种,其作品的叙写必然涉及到两种时间,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作品的叙述时间,前者被称为故事时间,后者被称为叙事时间。由于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差异性容易形成叙事时间在文本构成方面的灵活性,因此,在特别注重时间问题的日记体小说的创作方面,叙事时间的灵活运用成为作家创作的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在叙事学上,研究者一般把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种种关系称为叙事情境。任何的叙事性文学作品都离不开叙述者和故事,叙述者和故事的关系被公认为是叙事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关系,把握好日记体小说的叙述者和故事的关系,了解它的叙事情境问题,对深入探讨日记体小说的叙事特征意义重大。任何一种叙事情境都是由叙事方式、叙事人称和叙事聚焦三项要素构成。这三项叙事要素的多种组合决定着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了不同的叙事情境。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其文本反映现实的真实性是其存在的依托。以独语体身份出现的日记体小说,属于作者的私人化创作范围,是一种在封闭状态下作者真情实感的写照。日记体小说这种文本存在的真实性赋予了日记体小说独特的美学气质,丰富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提高了作者对艺术创作的要求。日记体小说文本存在的真实性也是吸引读者、扩大受众的主要支撑点。中国现代日记体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所描写的生活及塑造的艺术形象的情感融入和思想渗透,这较之活生生的现实有一定的差别,是作家运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手段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加工和改造。因此文本中某些经过作家艺术化的社会现实意味着文本存在的非真实性。现代日记体小说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作者一方面要尊重生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艺术的虚构性(非真实性)。小说文本的这种真实性和非真实性的矛盾既来自作家本人的创作思想,又来自文本反映现实的真实内容。作者必须恰当的处理文本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关系,妥善的解决日记体小说文本创作的悖论问题。作者需要将文本中艺术的非真实性纳入理性的真实性的框架中,将对日记体裁的真实性的信念,从一个狭隘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置于一个广阔的带有审美意味的创作视野中。但是,日记体小说作为中国小说的一个新兴门类,仅有上述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日记体小说的文体特征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而它自身的兴衰也折射出中国现代文学中个人主义思潮的多舛命运。因此,以史的眼光,系统考察这一文体的演变轨迹,发掘其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对拓展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视域,深化对中国现代小说文体的认识,仍不乏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