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来看,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是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就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2012年GDP平均每年增长9.92%,而同期就业人口平均每年仅增长1.96%,在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却呈现出明显的“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解决中国就业的问题,并且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国过去三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一直把GDP增长和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而就业情况却长期被忽视。“十二五”规划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中国是一个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大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文献基础、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2章主要对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充分就业理论作了梳理,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就业的重要性。第3章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就业状况,并采用了1978-2012年的相关数据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做了实证分析,用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名义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并没有带来名义就业的增长,中国的名义就业弹性自1990年呈现下降趋势。考虑到由于统计的原因使得真实的就业增长被低估,对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也作了分析,经济增长促进了有效就业的增长,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有效就业弹性还是较低。分析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的关系,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优势,吸纳从其他产业转移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会日趋合理,从而解决就业问题。第4章指出中国就业数据的失真,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就业的情况。同时也分析了中国就业情况重视不足的原因。首先是农业人口大规模的“非农化”,由于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城镇条件的优越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的价值观,农村和农业的缓冲作用将逐渐丧失,势必造成就业难问题;其次是经济增长阶段和模式的局限,中国由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改变过去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这样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肯定要调整产能过剩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势必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再次是地方政绩行为,地方政府把GDP增长作为唯一目标,甚至不惜以盲目建设、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没有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之,城镇登记失业率失真,不能从统计方面反映出失业问题的严重性。第5章提出建立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第一选择以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建立促进就业的综合性政策体系;第三加强公共就业管理服务;第四把就业效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