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批评语言学的分支,批判性语篇分析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探究看似透明公正的语言如何被权势者操控来影响读者的意识,从而揭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批判性语篇分析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政治语篇和新闻语篇的分析中,然而中国对新闻语篇的批判性研究仅局限于中美两国语篇而忽略了其他国家的语篇,理论框架亦不够详细清晰。因此,本文从尽可能更多国家地区的新闻媒体中收集有关斯诺登事件的新闻报道,并在更加完整的理论框架中对其进行批评性分析,从而发现这些新闻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费尔克拉夫的三维模式为理论框架,对斯诺登事件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批判性对比研究,以揭示这些报道的潜在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在本文的35篇新闻语料中,有10篇选自美国报纸,10篇选自英国报纸,7篇选自其他西方国家报纸,还有8篇选自亚洲国家报纸。分析分为三阶段:第一,描述阶段从及物性、词汇选择和情态三方面描述了这些新闻报道的表面语法特征;第二,阐释阶段对语内连贯性(包括名词性短语和从句)和互文性(包括新闻来源和报道方式)进行了探讨,以发现报道者如何建构文章,融入个人观点;第三,解释阶段则对造成新闻报道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以及社会因素进行了阐释。本文通过批评性分析发现,看似中立的报道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首先,美国报道者对斯诺登持强烈反对态度,将其刻画成应当接受审判的卖国贼;与美国相反的是,中国(包括香港)和俄罗斯的报道者对斯诺登持欢迎态度,将其描写成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英雄;再次,日本和台湾作为美国的盟友,其报道者与美国政府的观点一致;最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北约国家的报道者则要求保护隐私,但未明确表达其立场。造成上述差别的原因,一是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二是由于紧张的国际局势,即超级大国美国及其盟友与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对立。该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将进一步完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大量的语料收集提供更为可靠和代表性的分析结果。此外,它还证实了不同新闻报道所隐藏的不同意识形态,这正是新闻报道并非完全中立,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见的原因。因此,读者需要在阅读时批判性地思考,从而把报道者自身评价与真正的事实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