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乡村治理研究——以小说《白鹿原》为视角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s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只有了解乡村社会,才能了解整个中国。清末民国,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潮激荡、各种政治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仅对城市,也对乡村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乡村社会基本上还保持着中国古代的宗族“自治”状态,宗族成员聚族而居,在族长的统率下,遵循乡规民约,有序进行宗族内的各项活动,过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生活。另一方面,“国权不下县”的状态被打破,国家权力开始向乡村社会下沉,中央政权通过建立区乡制度、重建保甲制度以及通过国家法和民间法的博弈攫取乡村社会的统治权,对乡村社会进行官治。文章主要采用“法律与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小说《白鹿原》进行解读,从而对以“自治”与官治的互动为主要表现的清末民国乡村治理活动进行研究。   和清末民国时期相比,当代中国同样处于一个历史转型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困扰社会发展的瓶颈,表现为现阶段农业生产力较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村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多年将“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义为“三农”问题。只有农村得到治理,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基于此,文章将研究的视角投射在乡村社会,而之所以将清末民国的乡村治理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尽管时代和执政者均发生了变化,但是当代乡村社会和清末民国的乡村社会相比有其相似性,例如如何面对宗族势力复兴、如何处理村民自治制度与行政权的关系等等。对这109年间(1840-1949)的乡村治理领域的得失进行研究,有助于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借鉴。   文章涉及四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对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行梳理;第二部分清末民国乡村治理的内容与架构是本文的重点章节;第三部分分别对清末民国时期的“自治”和官治进行评析;第四部分通过对清末民国乡村治理进行研究,探寻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国际统一的管辖权规则和国家问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法院判决机制一直是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奋斗目标。2005年6月30日在海牙通过的《选择法院协议公约》(以下简称
学位
饮酒本来是个人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但人通过饮酒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并进而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那么就可能使本是社会问题的醉酒,纳入刑法规制的范畴。与传统犯罪相比,醉酒
学位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的大背景下,消费已经不仅仅是消费者个人的问题,更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扩大,出现了许多之前没有的新的交易媒介和
本文运用历史法学、历史文献学和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以自物权与他物权区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自物权与他物权区分发展的相关文献资料加以梳理,探讨了自物权与他物权区
学位
今年的11月16日是母亲黄杰的百岁诞辰,亲爱的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是她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在我的睡梦里,许多往事异常清晰地铭刻在记忆中。    一    在学生时代,我对父亲和母亲的历史了解得很少,我曾和母亲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当时“参考消息”还是内部刊物,我看到上面刊登的一篇文章(外刊的)称父亲是“传奇”人物。我感到十分奇怪,无论如何也无法将刚正、严肃以至于有些古板的父亲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