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磁学指标作为常用的气候替代指标,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受印度季风、西风与高原季风的影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黄土是进行环境磁学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研究川西高原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我们系统采集了川西高原的现代表土,并详细分析了表土磁化率、赤铁矿、针铁矿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并通过多种磁学参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初步结论:(1)川西高原表土磁化率值变化幅度较大,由南向北大体呈降低趋势,温度和降水量的组合即水热差异是控制表土磁化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频率磁化率百分比(χfd%)和年均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反映川西高原降水量的变化。漫反射光谱分析获得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针铁矿(Gt)含量在川西高原空间差异明显,受气候环境影响。表土Hm/(Hm+Gt)与年均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温度对磁学指标也有重要影响,但我们的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较低,可能是由于温度对磁性矿物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而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工作。(2)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特征表明磁化率和其他剩磁指标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磁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受到磁性矿物种类、粒径以及浓度的影响。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与磁赤铁矿等亚铁磁性矿物,主要粒径是单畴(SD)和假单畴(PSD)颗粒。黄土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假单畴(PSD)颗粒;古土壤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为单畴SD颗粒。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与针铁矿(Gt)含量在古土壤层与黄土层中呈不同变化,Hm/(Hm+Gt)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与χfd具有良好的对比性。(3)在表土磁学参数与现代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已有的χARM、χARM/χlf、χARM/SIRM、χfd/HIRM指标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在甘孜黄土中,并结合本研究获得的χfd%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各指标重建的古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降水量绝对值存在差异。在MIS2和MIS4阶段降水量较低,MIS2阶段平均降水量为515±95mm;MIS4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80±130mm,为末次冰期以来降水量最低值。在全新世MIS1阶段、MIS3阶段以及MIS5阶段降水量较高,全新世MIS1降水量呈现快速增高的变化特征,降水量平均值为605±75mm;MIS5阶段早期降水量为585±135mm,晚期降水量为600±140mm,降水量高于MIS3阶段。甘孜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可能主要受印度季风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川西高原黄土的磁学特征、变化机制以及重建末次冰期以来高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