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架式教学最早由伍德、布鲁纳和罗斯(1976)提出,用以描述同伴、成人和有能力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提供的有效支持。布鲁纳(1978)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提出针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并将其引入结构主义课程范畴。支架式教学在近20年来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较为成熟的教学方式之一。支架式教学不但重视外源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问题”,也重视内源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经验”。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支架,引导学生在社会互动中结合已有经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支架式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科育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重要基础;它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格局;它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地理事物间的空间差异和联系;它要求学生能够探究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支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将地理知识或地理问题解决策略应用到具体区域的人地关系分析中。因此,将支架式教学运用于培养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有利于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本研究中,作者通过查阅支架式教学和区域认知的相关文献,运用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对高中生区域认知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文从学生对区域认知的认识情况、区域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发展现状,结合一线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出:学生对区域认知了解少、兴趣低、重视程度弱;学生认识和研究区域的方法和能力亟待提高;教师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等多种问题。本文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元认知理论等理论,探讨了支架式教学与区域认知的内在联系,提出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区域认知培养方面具有优势,论述了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教学实践,提出支架式教学在高中区域认知培养中的设计原则,包括尽量厘定有效的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切的现实情境和合理定位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梳理了支架式教学设计的环节,包括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并糅合了培养区域认知的策略;筛选出地理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支架,包括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工具支架和实验支架。本文作者以所在实习学校为例,对比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情况,验证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