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中“处理结果型第三人”之认定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l207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诉讼中对第三人的权益救济,关键在于第三人主体资格界定的制度设计。“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为行政诉讼法新增的第三人认定标准。“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引入扩大了行政诉讼参加之权利主体的范围,亦使界定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益趋复杂。法律修改后,第三人所涉及的法律关系的概念未见明晰;检索实务案例,认定利害关系人之第三人资格的操作规则亦未见明朗。深层次认知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探寻行之有效的第三人资格审查的适用规则,既有助于应对实践的现实需求,亦将促进行政诉讼当事人理论的发展。
  以检讨“利害关系”标准为基础,“案件处理结果”之利害关系与“被诉行政行为”之利害关系二者间的关系,应当予以辨明。就第三人制度的设置目的而言,其理当合乎行政诉讼的目的。行政诉讼的审理过程以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为中心,第三人制度亦应为此服务,从而决定行政诉讼第三人参加诉讼资格的确认。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认定有其限度,以“与被诉行政行为存在某种关联因素”为判断基准,主要立足于考量诉讼结果对其合法权益的影响以及是否有利于推动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两方面因素。基于此,依据行政诉讼中涉及第三人之实例的适用条件,通过典型案件类型化的方式,探究处理结果型第三人制度的适用空间,或可为司法实践中第三人的确定提供一种思路。本文即通过以下四个部分对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认定与适用展开分析和论述。
  第一章我国行政诉讼第三人认定标准之争,探讨以诉讼结果为连结要件之第三人资格标准的引入。归纳梳理法律与相关司法解释对第三人资格标准的规定,并对理论界关于法定“利害关系”标准的不同解读予以分析。继而围绕制度目的与功能价值的讨论,以目的为出发点,行政诉讼目的指引着行政诉讼当事人主体资格的判断。处理结果型第三人制度的适用范围受到制度设置目的的制约,二者的互动关系是存在的,以与案件结果之关系为适用条件,寻求合法恰当的第三人资格审查路径则成为必要。
  第二章考察司法实践中“处理结果型第三人”认定的现状。在裁判文书数据库中检索案例,对两种类型第三人认定的现状进行概括分析。指出实际案件审理中以裁判结果意义上之利害关系作为认定第三人的法律依据时,存在的认定标准不统一、主体范围不确定、对遗漏处理结果型第三人诉讼程序参与的违法性评价不一等具体问题。进而检讨处理结果型第三人判断及适用范围的逻辑难题。
  第三章则阐释文章核心观点,揭示第三人资格确认中以案件诉讼结果为连结要件之利害关系标准的理论基础,提出可确定“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判断原则。首先,对比民事诉讼之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并借鉴域外相关立法例的比较法经验,得出法律规定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有其依据,但在我国行政诉讼的整体框架中需相应的有所调整;其次,厘定连结点“案件处理结果”与“被诉行政行为”二者间关系,案件审理结果对利害关系人的权益影响则是界定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关键;最后,在前两节的基础上,以“与被诉行政行为存在关联因素”作为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判断原则。对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适用辅以实践案例,否定与行政行为据以作出的基本事实确无关联之利害关系人的行政诉讼第三人资格。
  第四章是“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案件类型化的适用。其一,引入案件类型化的探讨,结合案例,在涉及行政诉讼利害关系人的案件中,分析裁判结果意义上之利害关系第三人认定标准适用的可能情形。典型的包括涉及民事合同关系人案件、行政协议案件,以及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之利害关系人,作为处理结果型第三人时资格的确定。其二,针对处理结果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处理结果型第三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方式。
其他文献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由以太坊于2015年首次引入,即满足特定条件时能够自动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程序。智能合约可应用于金融交易、供应链等诸多领域,因其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自动执行、不可撤销等特点,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为国际贸易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目前,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尚不明晰,学术界有自助救济、计算机程序、合同三种观点,各司法管辖区将智能合约认定为合同或计算机程序。智能合约交易
学位
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已经被众多国际人权条约等国际法律文件不断确认和重申。作为众多人权条约的缔约国,我国在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上尽管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如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残疾儿童包容性教育得不到保障和受教育权司法救济存在障碍等挑战。残疾儿童受教育权不仅涉及到国家财政与社会保障能力等公共政策问题,而且与我国适用国际人权条约以及履行相应的国际法律义务等法律问题
引渡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应外国的请求,把本国境内的受到外国通缉、指控的人移交给外国审判、处罚的官方行为。引渡作为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为打击跨国犯罪、国际犯罪,维护世界整体利益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权保护在引渡领域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引渡以国家主权与国际礼让原则为核心,强调国家利益的维护,随着人权法的蓬勃兴起,整个国际社会人权保护意识不断加强,人权法的理念与价值开始向引渡
学位
在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外空军事利用日益普遍,外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外层空间继陆地、海洋、空气空间和网络空间之后,成为了武力冲突新的潜在发生地。这需要国际法从规则层面做出及时回应。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就自卫权的基本概念与行使规则、自卫权规则能否适用于外层空间、以及如何具体适用于外层空间进行了详细讨论,以期尽可能地澄清在外空适用自卫权规则的相关国际法问题。  文章第一章对国际法中自卫权
邮轮旅游产业是目前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最为迅猛且最具上升空间的类型之一。中国邮轮旅游产业随起步较晚,但随着中国国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该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但是,中国邮轮旅游产业的高速扩张过程中蕴含的矛盾及隐患也不断显现,如销售模式的特殊性、各主体间法律关系的模糊性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等,实践中如发生邮轮旅游纠纷,将面临一定程度的执法困境,遭受侵害的旅客无法通过法律途径使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逐渐受到损伤。自十八大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2017年2月由中办及国办发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1中,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为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决策部署。近几年的中央政策越来越完善,由此可见国家在生态环境的
在以预防为基本遵循的环境治理中,对确定性损害的重视和对不确定环境风险的规避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由于生态环境损害具有的潜伏性、持续性等特征,人们对环境风险的认知不再满足于事后的损害救济,而是开始探索预防性救济的可能性。在近年来环境司法的发展过程中,借助司法专门化趋势下的环保法庭、专业人员等平台资源,各地逐渐出现了名为“环保诉讼禁令”实为行为保全的制度试点实践。其核心特征是在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利害关
我国现行破产清偿机制中并未将非税收入明确纳入,导致非税收入缴纳义务人破产时非税收入如何清偿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实务中存在清偿乱象。而无论是从破产制度公平清理债务人债务的本质目的,还是从非税收入征管法制化的要求而言,都有必要确立非税收入破产清偿机制,将非税收入纳入破产债权范围。从法理上可证成非税收入纳入破产清偿之可行性,而根据债的特征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办法》中规定的11项非税收入进行分析,可将所有者
学位
行政程序重开,是指行政机关基于公民申请,在特定事由满足时通过一个新行政程序的开启,以对于一个已逾法定救济期间的原行政行为所决定的事件重新进行实体审查,并进而决定是否撤销、变更或废止原行政行为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这项制度起源于奥地利,后被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引入,并在行政程序法中明文规定。目前,我国立法尚未对行政程序重开予以明确规范,但最高人民法院在“王建设案”中首次论及该项制度并表明其适用应受到严格
保险索赔时效制度是对保险金请求权的行使期间进行限制的制度,《保险法》第26条对之有所规定。但围绕《保险法》第26条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对于保险索赔时效的法律性质、期间长度和期间起算点等问题,立法、学说与实务仍未达成共识。保险索赔时效规范的合理设置,对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能否顺利实现、投保人之投保目的能否真正落实而言至为关键。是故,有必要深入检视保险索赔时效制度,并对之予以适当优化和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