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金融市场上持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特质性风险以及非生产性借贷等四大问题,直接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上供求之间的严重脱节,也使农村信贷市场距离完全竞争市场相当远。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促使规模相对较大、以盈利为目的的正式金融机构不愿承担甄别信息所需的交易成本,不愿向经营规模小、缺乏信息透明度、抵押品严重不足的农村借贷市场提供贷款服务。与正式金融的状况恰恰相反,非正式金融在农村借贷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等多方面优势,可以有效地克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四大问题”并实现对农村信贷需求的有效满足,同时完成对正式金融信贷缺口的填补。既然在农村市场上,正式金融具有资金规模优势,非正式金融具有信息优势。能否通过某种途径将两者连接起来?实现二者的合作呢?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不断有学者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 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在中国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些问题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中国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必然表现为正式金融的“有效供给”不足与非正式金融的长期存在及其“供给优势”,而若想彻底解决农村、农民融资困难的现状,必须完成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合作,此为中国农村金融安排的一般逻辑。 本文试图运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历史经验、国际经验以及国内案例调查分析等不同方法对中国农村金融安排的一般逻辑予以论证。 首先笔者构建出农村金融市场安排的一般市场逻辑并运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对该逻辑进行整体论证。随后笔者进行大量历史资料以及国际经验的整理,从经验总结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安排的一般市场逻辑进行论证;接下来对构成一般逻辑的三个维度分别加以论证。第一,通过现状描述以及东北农村案例的分析论证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不足;第二,通过对重庆农户借贷行为的统计性描述论证非正式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存在必然性”;第三,通过中国吉林梨树两部门合作的案例分析,论证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在解决农村金融市场“四大问题”存在优势互补的情况下,实现二者之间的合作对于解决中国农村金融问题将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