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体表面金属微沟槽阵列的化学刻蚀加工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njoy_flyin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转体表面微结构阵列以其排列紧密、耐磨减阻等优势,赋予了零件质量轻、使用性能好等特点,可应用于精密成型、表面改性、电子通信等诸多领域。化学刻蚀方法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均匀性好、加工尺寸便于控制、表面形貌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微细结构刻蚀加工过程中,侧蚀量是衡量刻蚀结构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针对化学刻蚀加工方法存在的侧蚀现象较严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刻蚀后的抛光工艺提高微结构阵列刻蚀质量的方法,并应用于回转体表面微沟槽阵列的化学刻蚀加工中。首先以平面化学刻蚀为基础,探究了不同实验条件对微沟槽阵列线宽侧蚀量的影响规律。其次使用元胞自动机方法模拟了微沟槽在不同条件下的刻蚀形貌。随后基于平面化学刻蚀实验与仿真模型预测结果,在回转体表面制作了线宽小、侧蚀量小、均匀性好的微沟槽阵列。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不锈钢化学刻蚀中的溶解及钝化过程,分析了微沟槽阵列侧蚀量的影响因素。对金属刻蚀过程和刻蚀过程中的侧蚀现象进行分析,明确了侧蚀现象的成因。研究三氯化铁溶液与不锈钢化学刻蚀体系中的溶解及钝化过程,探讨钝化膜的成膜条件及结构成分。最后讨论了常见的减小微沟槽阵列侧蚀量的方法。(2)为探究不同条件对微沟槽阵列侧蚀量的影响规律,开展了304不锈钢平面化学刻蚀基础实验。通过曝光实验优选曝光剂量,获得尺寸良好的刻蚀掩膜结构。研究不同实验参数及刻蚀后的抛光工艺对微沟槽阵列侧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侧蚀量随Fe Cl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随HCl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刻蚀后的抛光工艺可以明显减小微沟槽阵列的侧蚀量,且深度损失仅为微沟槽阵列深度的2%。(3)为便于预测其他条件下的微沟槽形貌,基于元胞自动机算法进行微沟槽化学刻蚀过程的仿真模拟。建立仿真模型,并制定元胞局部规则。设置仿真参数,并通过实验数据修正仿真参数。随后对不同条件下不锈钢微沟槽的刻蚀形貌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表明: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相对误差低于10%。最后通过仿真模型预测掩膜线宽对微沟槽侧蚀量的影响。(4)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进行回转体表面微沟槽阵列的加工。提出了一种预热、湿压、慢速的覆膜方法,重点解决了加工过程中覆膜质量差的问题。随后在304不锈钢回转体表面加工出了平均线宽约为59.1μm、平均深度约为15.5μm的微沟槽阵列。微沟槽阵列具有良好的均匀性,且其平均线宽与掩膜版线宽之间的相对误差低至1.5%。
其他文献
SiC陶瓷是耐事故容错燃料中的理想包壳材料,然而由于其硬度较大,不易成形复杂形状零部件,限制了使用范围。Kovar合金属于定膨胀合金,具备良好的加工性,其热膨胀系数在室温下与SiC陶瓷相近。SiC/Kovar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在核工业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二者有效连接是目前存在的技术难题。本文基于Ag-Cu-Ti粉钎料采用活性钎焊法对SiC陶瓷和Kovar合金实现了有效连接。研究了钎焊温度、保温
不锈钢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近年来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依然呈增长态势,但现代化工业生产对不锈钢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对不锈钢的需求慢慢从量的需求转变为对质的要求。开发新的更高性能的钢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高,难度大,而对当前已有钢种进行强化则相对容易实现。传统的强化方式包括沉淀强化、细晶强化、热处理强化和加工硬化等,其中细晶强化可以同时提高不锈钢的强度和塑性。通常用于不锈钢晶粒细化的方式
实现高温固体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在传热、微流控以及减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当表面温度超过某一值时,液滴将悬浮在蒸发所产生的蒸汽层上,而不与表面直接接触,这被称为Leidenfrost效应,对应的温度被称为Leidenfrost温度。现有研究主要通过设计复杂微结构表面引导气流定向扩散以实现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然而,现有研究中高温表面液滴的定向输运速度通常为10~20 cm/s,难以
6082铝合金凭借着其较高的比强度、良好的耐蚀性和加工性能,成为了交通运输领域使用较多的结构材料,在实现轻量化的同时也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各种6082铝合金结构件的制造,如汽车轮毂,高铁车体等都离不开焊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熔化极惰性气体保护焊(MIG)凭借其生产效率高,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的特点成为了6082铝合金最主要的焊接方法。但是目前对于6082铝合金MIG焊的研究,特别是中厚板铝合金
航空航天领域对于结构件轻质高强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依靠材料改性已难以满足需求。鸟类作为自然界中优秀的飞行者,其羽轴由强韧的皮层与泡沫状的髓质组成,这种复合结构完美地实现了轻质与强韧的结合。通过对羽轴复合结构进行仿生,采用合适的材料,制备出复合结构件将可以满足航空航天发展需求。本文通过二维显微观察与三维模型重构,对雀鹰飞羽羽轴的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并且测定了羽轴的轴向压缩性能与皮层的拉伸性能,分析了羽
增材制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快速净成形技术,具有节约能源、绿色环保、效率高、成本低廉等独特的优势,我国已经将其纳入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在该技术上投入了大量资源,目的是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制高点。增材制造已经成为工业4.0时代的关键技术,是驱动下一代工业革命发展的引擎。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必须掌握住这项技术以使制造业再焕生机,引领我国工业走向世界之巅。在金属增材制造的填充材料中奥氏体不锈
铜/不锈钢异种材料的焊接可以将铜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与不锈钢良好的机械性能相结合,有利于发挥两种材料的优势。但在铜/不锈钢的熔焊中,二者物理性质差异过大易导致焊接裂纹;熔池中发生的铁-铜液相分离可能导致焊接缺陷的产生。另外,成分及组织与母材相异的焊接接头会成为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薄弱区域。本文采用钨极氩弧焊,分别填充纯铜焊丝、307Si焊丝和NiCrMo-3焊丝对T2紫铜/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进行
工件表面粗糙度影响着许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以及使用寿命,降低工件表面粗糙度一直是工业相关领域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固、液两相流为基础的磨粒流加工工艺是近些年来新诞生的一种表面抛光方法,具有适用性广、精度高、成本低的特点。磨粒流加工是以液相流体为载体,与高硬度的固体颗粒混合成为固、液两相流,混合的两相流在工件表面往复流动,将毛刺、凸起部位去除,实现降低粗糙度的目的。某高压氧气输送管路具有内径小、管道长的
铝合金与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resin matrix polymer,CFRP)所构成的复合结构在汽车轻量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由于这两种材料热物理性能差异巨大,导致常规焊接方法难以形成优质的接头。搅拌摩擦点焊是一种固相焊接技术,具有焊接质量好、焊接效率高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异种材料的连接。目前铝合金/CFRP焊接的相关研究较少,接头的连
激光熔化沉积技术通过快速加热、熔化、凝固、冷却的工艺,可以逐层的制造零部件。目前普遍使用的热源是连续激光,由于过高的能量输入容易造成热损伤,并且使得工件残余应力和基体热变形过大,导致累积误差增大。脉冲激光周期性能量输入会降低热输入量,减小热损伤,然而较低的激光能量只能生成较薄的沉积层,限制了脉冲激光的应用。尽管关于脉冲激光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尝试,但对不同参数脉冲激光加工过程特征的分析不充分,缺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