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言语行为。语言学界对抱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抱怨的实施模式和策略,以及诸如性别、社会地位、社会距离和期望值等社会变量对抱怨策略实施的影响;而关于抱怨产生原因的研究主要是在心理学领域进行的。Kowalski(1996)认为人们抱怨并不总是为了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在很多情况下,抱怨是受人们印象管理(或自我表现)动机所调控的,在印象管理动机的驱使下,人们试图给别人留下自己想要的各种印象。而国内对抱怨言语行为的印象管理的研究却很缺乏。因此,本文借鉴Kowalski的这一研究,试图从印象管理的角度研究汉语抱怨言语行为产生的原因。Leary和Kowalski(1990)提出的一个两成分印象管理模式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总的理论框架。但鉴于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本文采用了一个简化的模式,即只研究印象动机和印象建构这两个成分所包含的内容,而舍弃对影响印象管理两成分的各种变量的研究。具体来说,印象动机就是要研究哪些印象动机因素驱使人们产生抱怨;印象建构主要研究人们如何通过抱怨这一言语行为建立并传递给他人各种印象,以及这些印象的主要内容。本文属于基于语料分析的定性研究,语料来源于日常会话和电视剧。研究结果表明,汉语语境下,人们的抱怨言语行为确实受印象管理动机的调控,具体的印象动机包括两方面:(1)获得各种想要的结果并避免不想要的结果的动机,其中一些结果是社交性的,主要涉及人际关系方面,如想要获得别人的赞同、喜欢、团结一致的关系、帮助和资助、同情和安慰、关注和注意、讨论积极事件的出口;或避免不想要的责任、被批评或指责。另外一些结果是物质性的,如得到一个新文具盒、改善住宿条件;或避免被扣发工资等。(2)维护个人自尊和(或)挽救个人面子。在这些印象动机的驱使下,人们通过抱怨言语行为试图传达给观众各种想要的印象。这些印象主要包括传递个人属性的印象,如传达给别人自己有相似性(趋同于他人的观点)、有知识、高人一等的属性。本文的研究为人们展现了抱怨言语行为独特的一面,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汉语语境下抱怨产生的原因。但同时应注意,某些情况下,印象动机也会抑制抱怨的产生,因为抱怨可能给他人留下负面印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抱怨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调控器,帮助人们实现各种人际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