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结构宏阔精美,语言幽默诙谐,充满神奇丰富的想象和复杂深刻的思想,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小说描述了一个佛、道、儒三教合一的世界,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阅读《西游记》,是了解东方宗教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佛教思想的翻译更是突出反映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情况。在众多的《西游记》英译本中,《猴》影响力最大,传播最广,在《西游记》的传播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作者阿瑟·韦利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汉学家,对中国古典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目前,国内学者对阿瑟韦利诗歌、哲学典籍的翻译研究已经有了充分的研究,然而,其唯一的一部小说译作《猴》虽在西方国家广受欢迎,却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我们在了解一部译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译者的思想及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会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翻译的发生过程及译本的特点.翻译活动并不是完全与外界脱离的,它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语境中,且不同历史条件下译者的翻译目的也是不同的。本文以汉斯威尔的目的论为指导,结合译作《猴》诞生时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阿瑟韦利个人经历、翻译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韦利翻译目的、过程和读者接受等非文本因素的影响,进而分析《西游记》中佛教思想在翻译过程的的传播情况。本文采用分析和归纳;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韦利的《猴》是节译本,其中的佛教思想翻译也未能足译。从目的论角度来看,译者这么做和译者翻译目的有关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经历又对翻译目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在异域语境中的传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