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温生活在“安史乱”后的中唐社会。此时的大唐帝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昔日统一、强盛的国家已被分裂动乱所取代。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开始思考现实,酝酿改革,积极寻求各种兴利除弊的措施,力图实现唐王朝的“中兴”。吕温即是其中一员。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对社会现实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文学方面,他的诗文同韩柳、元白有着相似的旨趣,强调有裨于时政教化和世道人心。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说,在唐代文学发展史上,吕温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其文学地位不容低估。本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吕温的生平和思想状况,重在探究他与新春秋学派及永贞革新集团的关系。吕温从小接触儒家典籍,后又跟随儒学大师陆质研治《春秋》,使得自己成为了一个忠实的儒家学者。而新春秋学派又具有革新思想,这坚固了吕温参加革新运动的意念。虽然由于出使吐蕃,吕温未能直接参与“永贞革新”,但是这场政治革新运动不仅决定了吕温的政治命运,也决定他的文学命运。第二部分,主要总结了吕温的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吕温少时曾从古文大家梁肃学文章,他的文学思想也深受其师影响。在散文理论方面,吕温主张“文以明道”,将“文”与“道”紧密联系起来,与韩柳“文以明道”的理论主张相互呼应。在散文创作上,吕温在选材和表现内容上与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比较紧密;艺术上,其文往往援史为证,据理推阐,且言之有物,持论醇正深厚,成就甚高。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吕温的诗歌理论与诗歌成就。吕温的文章具有政治家经世致用的特点,他的诗也具有相似的特点。在诗歌理论上,吕温主张“诗不可以伪”,因而他的诗能够紧密联系现实人生,关心黎庶哀苦,揭露弊政,谴责藩镇割据,抒发个人忧愤,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从艺术性上看,其诗题材多样、感情真切,于平直中蕴含着一股刚健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