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革用聚氨酯微观动力学模拟及其舒适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qllm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Material Studio对合成革的主要组成成分——聚氨酯的微观空间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其舒适性能。利用分子动力学在COMPASSII力场下以合成革用聚氨酯(其聚合度n为20的初级聚氨酯聚合物,简称聚氨酯)作为实验对象,分别模拟了它在263K、268K、273K、278K、283K、293K、303K和313K八个不同温度下的微观动力学过程,分析获得了它们的运动轨迹和相关物理量(即回转半径Rg、径向分布函数RDF、均方位移函数MSD)随着模拟温度变化的趋势,并且研究了温度影响聚氨酯舒适性能的作用机理。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聚氨酯的分子形态和能量随温度的变化:随着温度升高,聚氨酯分子链由直线状变为弯曲状,分子链两端的原子有向分子链中间部分收缩成团的趋势,分子内原子的紧密程度加大,使整个分子体积逐渐变小。聚氨酯分子内部运动越剧烈,产生能量越多,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体积变小,整个分子内部原子间的距离变得越小。(2)聚氨酯的回转半径Rg随温度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回转半径Rg的平均值从46.25?逐渐减小到40.75?,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个分子体系内所有原子内部空隙变小,则导致原子结合的越紧密,原子间的距离变小,让空气和水汽分子透过的机率越来越小。(3)聚氨酯的径向分布函数RDF随温度的变化:随着温度升高,径向距离r不变时,RDF的函数值g(r)的平均值从2.46上升到2.63,说明随着温度升高,聚氨酯分子体系内原子越容易堆积,分子间作用力变大,可以反映出分子内部的位置变得狭小,原子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紧密。(4)聚氨酯的均方位移函数MSD随温度的变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均方位移函数MSD平均值先从114.9(Angstrom^~2)逐渐下降到75.4(Angstrom^~2),然后MSD平均值又从75.4(Angstrom^~2)上升到89.2(Angstrom^~2)。说明随着温度刚升高时,其MSD值在下降。当体系达到平衡后,其MSD的平均值缓慢上升,说明温度对聚氨酯分子体系的影响巨大,聚氨酯分子体系内所有粒子的运动加快,分子体系内所有原子活动频繁,稳定性变差,其性质越容易发生变化。总的来看,结合聚氨酯的形态、能量和三个物理量的分析结果可得到: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聚氨酯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分子内部有收缩成团的趋势,使整个分子体积逐渐变小;分子内部空隙变小,原子间的距离变得越紧密;分子越容易堆积成团,稳定性变差,聚氨酯柔性降低。证实了合成皮革在高温下容易收缩变形,舒适性能变差,从而从微观空间结构上解释了合成皮革的宏观现象特征。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剔除位移响应漂移量的算法。这种算法将漂移成分视为EMD分解的最终残量(Residue),从原时程响应信号中分离并剔除EMD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日渐增强,警检关系作为刑事诉讼的重要内容日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警检关系是刑事诉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国市场中的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我国的数码产品市场中,国内外品牌众多,鱼目混杂。这样了解消费者的品牌偏好情况以及形成品牌偏好
厌氧氨氧化技术是目前已知的最经济的生物脱氮方法,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技术相比具有需氧量低、运行费用低和不需外加碳源等优点。但厌氧氨氧化细菌的难培养性制约了其工程应用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涌现出劳资纠纷、利益分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便形成了企业对组织冲突研究的契机。之后,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国家对冲突的研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它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离异单亲家庭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父母离异后又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些孩
公共空间意识是公共空间和个人之间产生积极互动和影响的桥梁和中介,其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公共空间中的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成人"意识。公共空间意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美术教学实践环节的时效性应当成为教师在备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通过提高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时效性,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视觉形象的感
针对常州青枫公园地铁车站深基坑工程,研究了深基坑开挖对围护结构和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并对比了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研究表明:数值模拟结果的规律性符合现场实际和工
本文以《淮南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体系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了问题研究法、时代研究法、宗派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详细探讨分析了《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