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聲篇海》(簡稱《篇海》)是金代一部大型字書,其前承《類玉篇海》,博引它書,廣收俗字,據音編部,計畫列字,體例新穎,便於查檢。自面世以來,風行一時,對後世字書編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金、元、明年間多次翻刻,版本眾多,今較為常見的為明刻本,字經輾轉翻刻,不免)誤,加上明人刻書之弊,學者對明刻本多有詬病。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年間刻本《篇海》(以下簡稱崇禎本)直承萬曆本而來,少有增改,更是無人問津。撿《漢語大字典》主要參考書目表,可知《大字典》援引《篇海》內容,所參原書正是崇禎本,因此,將崇禎本《篇海》與其前版本進行對比研究,對《篇海》自身系統化整理和《漢語大字典》引《篇海》條目的修訂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崇禎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與金元刻本和明刻其他本進行對比,發現其在字頭、字音、釋義、引書符號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其中字頭主要表現在收字數量、列字次序不同和字形差異三個方面;字音主要表現在音項多少、注音方式、注音用字不同三個方面;釋義主要表現在義項多少、釋義內容不同兩個方面;引書符號主要表現在相同位置引書符號的不同和有無兩個方面。在對上述異文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傳刻和編纂兩個方面,對出現異文原因進行分析。最後,在對崇禎本《篇海》(卷六至卷十一)進行充分對比研究的基礎上,對《漢語大字典》引《篇海》條目進行摘錄,將其中涉及《篇海》卷六至卷十一的條目與原書進行核對,發現並糾正《汉语大字典》在字頭、字音、釋義、引書書名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對《漢語大字典》(第二版)的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