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直写制备光栅结构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l723694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衍射光栅作为一种核心光学器件,在光谱分析、太阳能电池、石油化工和公共安全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目前,传统的光栅制备工艺存在成本高、灵活度低和工艺繁琐等缺点。作为一项先进的微纳加工技术,飞秒激光因其脉冲短、峰值功率大,具有极高的加工精度,非常适合加工光栅类的精密结构。目前常见的飞秒激光制备光栅结构的方法中,激光直写法相对双光束干涉法和相位掩膜板法,具有高灵活性、低成本、制备迅速等优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围绕飞秒激光在熔石英玻璃表面直写制备光栅结构展开,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实验研究各种激光加工参数对微槽的表面形貌、深度和宽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单脉冲能量的降低和扫描速度的提高均会导致材料去除量的减小,进而线槽的深度和宽度降低。通过多次扫描可以有效解决单次扫描下线槽直线度较差的问题,相同的激光工艺参数下,重复扫描次数的提高也会导致材料去除量的增加,表面质量较好的扫描速度区间随重复扫描次数的提高呈递增关系。多次扫描下选择合适的进给量可以进一步提高线槽的加工质量。(2)在微槽结构的研究基础上,优化大尺度光栅结构直写制备工艺。研究表明:制备周期较小的光栅结构时,将光栅周期变为两倍或多倍进行加工,刻写完成后将光斑初始位置沿垂直于光栅的栅线方向移动后再次刻写,通过重复加工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光栅质量,可制备特征尺寸更小的光栅结构。利用加工较小面积光栅所获得的激光参数制备大面积光栅结构时,需提高激光能量或降低扫描速度才能获得相似的加工效果。目前的制备工艺在激光重复频率为100kHz时,制备面积为40mm×40mm,周期为50μm的光栅结构耗时较短,仅需五分钟左右。(3)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光栅结构参数及入射光的入射条件对衍射效率的影响。以梯形结构光栅为对象,周期为30~50μm,线槽表面宽度为11~19μm,槽深26~34μm。研究表明:线槽的宽度和侧壁的垂直度越低,0级衍射效率越高,-1和+1级衍射效率越低。在0~60°入射角下,光栅的深度越小,0级衍射效率越高,-1和+1级衍射效率越低;入射角大于65°后,衍射效率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与之前相反。当入射角在0~30°的范围内,光栅的周期越大,0级衍射效率越高,-1、+1级衍射效率越低。入射光的入射条件对衍射效率的影响规律主要为:TM偏振下的衍射效率略高于TE偏振下,但总体相差较小。相同偏振态下,在入射角较大(大于70°)时,-1级衍射效率普遍低于+1级。
其他文献
并发控制是数据库系统提供的一种机制,用于支持多个事务并发执行,同时保证事务之间的隔离性。并发控制算法是数据库系统性能的关键。然而,不同的并发控制算法有不同的优点和
随着软件破解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应用软件的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代码混淆作为一种重要的代码保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软件保护领域。为了确保混淆结果的有效性,对代码混淆进
对多智能体的研究主要是完成单个智能体无法完成的复杂而巨大的任务。近年来,多智能体一致性已经引起了控制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例如:分布式协同控制,自适应辨识,分布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供电方式在电力系统供、配电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然而分布式电源(Distrib
驾驶员特性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驾驶习惯,它能够反映驾驶员一定的性格特性。不同特性的驾驶员对车辆的性能要求往往是不同的,因此本文进行了基于驾驶员特性的自适应换挡规律研究。首先在模拟驾驶环境下采集不同驾驶员在起步、加速及制动工况下的驾驶数据,利用PCA分析法选取驾驶员在这些工况下的聚类分析特征参数,采用K-means、SOM神经网络以及GMM聚类算法分别对这些工况下的驾驶数据进行了聚类分
氮化铝(AlN)是一种重要的Ⅲ-Ⅴ族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多种器件中。AlN薄膜具有宽带隙、高温稳定性等特点,可作为紫外光电探测器的敏感材料,也可作为紫外发光二极管的
灯具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照明工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灯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智能灯具应运而生。虽然目前人们可以在市场上找到许多具有手机APP远
太极拳是众多武术拳种中的一种,其行云流水、深绵不息的气势,松缓自然、空灵睿智的神韵,以及老少皆可练习的运动方式,深受大众喜爱。因其具有的技击攻防、健身、养生价值,而
集成调度是调度领域重要的分支之一。现有关于生产与运输集成调度的研究往往忽略库存因素的影响,而实际生产中,在产品加工完成没有立刻运输则需要存入仓库,因此库存也直接影
心电信号(Electrocardiogram,ECG)是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随着移动医疗和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低功耗、小体积、易采集的单导联ECG信号采集设备逐渐占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