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是时代精神的记录者,是一个国家、民族活着的记忆,承载着对民族乃至人类的人文精神的记录与重现,其中人文电视纪录片以艺术价值高、文化价值大的特点成为最受青睐的片种。我国人文电视纪录片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高潮,《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远去的村庄》《八廓南街16号》《龙脊》等作品的出世不仅开始了对人、对精神的关注,也开启了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之门,这些作品先后获得了亚广联纪录片大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小川坤介”奖、法国蓬皮杜中心“真实电影节”首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作为中国人文电视纪录片中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一个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自1979年第一部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沙漠散记》开拍以来,产生了《草原散记》《驯鹰散记》《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们的神鹿》《金色圣山》《父亲的眼泪》《宝娆的故事》《没有缝完的蒙古袍》《下山》《驼殇》《过冬》等多部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题材内容、多元的纪实手法、深刻的主题意蕴,深受观众喜爱,得到业界人士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国际国内多个奖项。本论文将借鉴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三层次理论,结合民族学、文化学、纪录片、叙事学等理论,用文本细读法全面把握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全文由绪论、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纪实美、叙事美、诗意美、余论五部分组成。绪论,主要介绍几个概念:电视纪录片(概念及分类)、人文电视纪录片、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并简述了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概况及论文的研究框架。一、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纪实美,是从纪录片的“真实”本质出发,结合米特里电影美学第一层理论——影像的再现功能,主要讨论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结合的纪实特征。二、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美,是从纪录片的叙事性出发,结合米特里电影美学第二层理论——影像间的蕴涵关系以及叙事学相关理论,主要从叙事方式的故事化、叙事视角的综合化、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三方面入手,讨论了情节化叙述、巧设悬念、注重细节运用、各叙事视角相结合运用、表层及深层叙事结构等问题。三、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诗意美,是从纪录片的艺术性出发,结合米特里电影美学第三层理论——由影像造型等艺术效果实现的“诗意”表达,探讨了创作者的情感投入、作品意义表达,并重点从画面运用、虚实互动、声画关系三方面重点讨论了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余论,简述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以期为内蒙古人文电视纪录片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