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我国居民的个人慈善行为,并采用个人社交网络、组织参与、社会信任和互惠合作作为测量社会资本的主要维度。结合文献分析,本文提出了社会资本对个人慈善行为影响作用的研究假设,以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描述了我国居民个人慈善行为整体状况,并运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社会资本及其他因素对我国居民个人慈善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个人慈善行为的解释框架以及发展现代慈善的建议。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的慈善活动参与率整体较低,其中,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因素对个人慈善行为影响显著。我国居民的慈善活动有着城乡和区域差异,人们的慈善活动主要集中在扶贫、助困、救灾,教育等领域,人们的慈善捐赠主要以自愿为主,但还有少部分政府或单位强制捐赠。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影响个人慈善行为的重要因素。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强,与邻居和拓展网络(亲友外的其他人)内个人的互动频率越高,从事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与拓展网络内个人的互动频率越高,社会网络异质性越大,慈善捐赠数额越多;邻居网络规模(即困难时可寻求帮助的邻居越多)越大,志愿服务的时间越长;个人的组织参与类型越广泛,从事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慈善捐赠数额和志愿服务时间也越多。我国居民的整体信任度较低,体制内信任度对个人的慈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人们的互联网使用越频繁,进行慈善捐赠的可能性越大,互联网使用频率对捐赠数额和志愿服务没有显著影响;个人所在社区内的互助氛围越浓厚,从事慈善捐赠的可能性越大;个人所在社区内的合作意识越强,从事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越大。本研究还发现,经济状况对个人慈善行为有重要影响。个人经济收入水平越高,从事慈善捐赠的概率越大,捐款数额越多。个人经济收入对是其否进行志愿服务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个人的志愿服务时长有显著的反向影响。经济因素对个人捐赠额度的影响力度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