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生活中始终伴随着与灾难斗争的艰难历程。近年来全世界自然灾害频发,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这迫切需要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加入,从人类的自身利益出发以一种人文关怀的观念来审视和研究自然灾害的发生以及人类社会该如何应对,这也是应用人类学应有的题中之义。 本报告属于人类学灾难研究的个案研究,选择“5·12”汶川大地震中损失最为严重的羌族地区为个案。羌族主要聚居区地处中国南北地震带中段龙门山地震带上,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羌人长期居于此地,在自然环境作用面前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对于这里的灾害了解颇多,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继承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掌握着一套如何认知这些风险和处理灾难的地方知识,在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变迁的同时,始终以特有的活动方式应对和反作用于自然环境。然而很多知识并不被外来者所了解,反而被置于“落后”的地位。研究者认为,正是这些知识才是羌民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在灾后重建尤其是文化重建中,当人们正积极探讨中国救灾如何走向开放的新思路和合作治理的模式时,应该更多地汲取地方知识,发掘传统文化在长久历史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 报告在梳理和分析国内外人类学灾难研究的历史进程、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以人类学的整体论为观察视角,对羌族地区地方知识和群体记忆中有关风险认知和灾难应对的内容展开田野调查和文本分析,在划分类别的基础上辨析其主要特征,探讨地方知识和传统文化中灾难应对和风险治理的功能和价值,为灾难人类学本土化研究提供个案支持;此外,也为完善地方社会防灾减灾系统,促进社会应对灾害能力,因地制宜开展灾害教育提供一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