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洞道情是我国传统戏曲百花苑中的一枝奇葩,它诞生于洪洞,主要在洪洞及其周边县市活动,其演出范围遍布晋南,涉及河南北部、陕西关中、河套、晋北、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洪洞道情无论是从曲牌、唱词,还是从乐器、唱腔上都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洪洞的民风民俗以及洪洞人民的信仰爱好。洪洞道情从第一个职业班社产生到现在洪洞道情演出队和洪洞道情音乐团建立近二百年,就不断吸取兄弟剧种以及当地民歌的精华。在演唱、伴奏、表演等多方面都得到了提高臻于完善。洪洞道情音乐体制属曲牌体结构,唱腔优美、婉转动听,它的戏曲程式、服装、道具、舞台美术和演奏方法别具一格。其剧目多以神仙道化为主借以反映现实生活,教导人民,贴近人民群众故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洪洞道情的音乐分三类,官调、平调、高调,为二十八调、十四个小调,主要剧目有,天仙配、龙虎山、断乌盆、重台、三英卷、二度梅、现代戏、涧杆河边、彩礼等。洪洞道情的舞台美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并且有其独特的戏曲功夫与特技。正是这些独特的特征使洪洞道情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洪洞道情这一珍贵的剧种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得以恢复,生产生存状态比较稳定,一经恢复,洪洞道情便承袭了其获奖的传统。创编农村题材小戏《探亲》参加市级会演获一等奖;道情小戏《苏三女儿回洪洞》,在2005年“走进大戏台”擂主赛年度赛演出;创作道情音乐《根的呼唤》,获山西省第五届明星“琴行杯”群艺金奖。2006年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努力,洪洞道情已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本文将通过收集材料和田野考察的方法,从戏曲史、戏曲文学、戏曲民俗、戏曲文物的角度,对洪洞道情发展演变、剧本剧目、音乐舞美、剧场观众、班社艺人、现状前景做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呈现出洪洞道情在艺术上的总体特征,在艺术发展中的独特性。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洪洞道情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分三节对剧本的的命运、保存现状,剧目的分类以及剧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征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三部分:通过采访老艺人,对洪洞道情的音乐和乐器加以呈现。第四部分:通过采访老艺人和实地考察的方法,详细记录洪洞道情的演出形式与舞台表演。第五部分: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经济的发展,呈现剧场的发展演变和各类观众的心态。第六部分:系统论述了解放前后洪洞道情班社、剧团的发展状况以及艺人的生活经历和演员们的生活现状。第七部分:对洪洞道情现状和前景进行分析与展望,对洪洞道情的未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总之,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在文艺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对洪洞道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洪洞道情这一珍贵的剧种得以恢复,笔者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洪洞道情的繁荣发展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