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是一种暖温性近底层海水鱼。由于其种苗生产的不稳定性及生长环境的限制,目前国内仅在台湾和海南有少量养殖。因此,本研究从褐点石斑鱼胚胎、仔稚幼鱼发育生物学切入,采用多梯度试验方法对影响育苗成功率的几个主要生态因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从育苗水体来源于近海,污染较为严重的层面考虑,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污染物质对其胚胎发育及仔稚鱼生长造成的不利胁迫,以期降低胚胎死亡率,提高仔鱼存活率及健壮程度,从而为褐点石斑鱼种苗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资料。本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褐点石斑鱼受精卵圆球形,无色透明,单油球,浮性卵。在水温28.4~31.9℃,盐度31~32,pH 8.4的海水中,胚胎历时20 h 47 min孵化出膜,生态学总积温为455.361℃·h;其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8.25℃。胚胎发育的水温适宜生态价为17~29℃,最适生态价为23~29℃;盐度适宜生态价为20~40,最适生态价为24~36;pH适宜生态价为6.5~9.5,最适生态价为8.0~8.5;在光照强度200 lx时,胚胎发育的最适光周期在0L-24D~6L-18D之间;在光照周期为6L-18D时,最适光强度范围为1~500 lx。在急性毒性实验方面,研究结果显示:6种污染物质(以孵化LC50值作为基准)对褐点石斑鱼胚胎孵化的急性毒性由强至弱依次为Cu2+(0.0141)>Hg2+(0.0618)>DBS(0.8805)>SDS(1.1311)>Cd2+(8.6525)>pb2+(12.9318 mg·L-1);以直线方程计算的安全浓度(SC)值作为基准,10种化学物质对褐点石斑鱼变态期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d2+(0.0094)>Hg2+(0.0129)>Cu2+(0.0265)>Zn2+(0.0991)>SDS(0.4292)>DBS(0.9543)>二氧化氯(1.0189)>苯扎溴铵(2.2964)>优碘(5.1080)>甲醛(15.4446 mg·L-1);以双参数模型计算的安全浓度(SC)值作为基准,10种化学物质对褐点石斑鱼变态期仔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d2+(0.0069)>Hg2+(0.0131)>Cu2+(0.0179)>Zn2+(0.0818)>SDS(0.4433)>DBS(0.9567)>二氧化氯(1.1870)>苯扎溴铵(2.3954)>优碘(5.1220)>甲醛(14.0422 mg·L-1)。在急性毒性实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2种评价方法对6个组合的重金属双组分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混合体系毒性效应存在复杂的协同、拮抗作用,不是单组分毒性的简单加和。经典模式和联合模式预测半数效应浓度差异不显著,但对极端效应浓度的预测差异显著,不能忽略。因此,在育苗及水质分析监测中,采用联合模式统计处理采集数据有助于准确了解水域环境污染状况,合理调控水质,改善育苗水环境,提高育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