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董蓓菲老师在《语文教育心理学》这门课上讲过的一句话深深地引发了我的思考,那就是“当下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对学习风格的忽视,使得课堂失去活力,教室实际上已经成为学生的‘班房’”。在第二次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由“以教定学”发展到了“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个体”,因此选择学习风格中易测量与观察的知觉偏爱这一切入点,为教师提供制定有效语文教学策略的依据。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是否将学生的知觉偏爱纳入“备学生”的准备工作中,在课堂中,语文教师是否对其采取了有效的教学策略,都是我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同时,采用访谈的形式对语文教师掌握学生知觉偏爱的情况进行质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知觉偏爱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量的分析,选取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和混合型的典型学生代表,进行个案研究,实地跟踪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呈现案例,并对他们进行访谈,总结他们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特征。现在的语文教学主要分为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而在论文中有效教学策略的提出也是根据这几个环节提出的。教学策略多是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实际操控的,是基于学生的知觉偏爱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为语文教师备“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素材,使得他们在学生的学情分析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储备,而更加侧重学生的心理,使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以此为依据,根据学生的知觉偏爱制定扬长补短的教学策略,可以是与知觉偏爱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使教学适应学生在感知觉通道方面的偏爱,使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与学生的知觉偏爱相一致,充分发挥学生知觉偏爱的长处。或者针对学生感知觉通道不灵敏的方面,采取虽不适应他们的特点但对他们能力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方式,以弥补他们认知机能或者学习方式上的缺陷和不足,即有意识的失配教学策略,以此更有效率地完成教学活动。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学生知觉偏爱的问卷调查和对教师语文课堂的实践考察,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助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的统一。学生知觉偏爱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性为因材施教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又丰富了个别差异的内涵。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介绍问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第二章主要是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梳理,完成文献综述。第三章是对学生知觉偏爱的分析,包括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第四章是针对现在语文教学中的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提出的基于学生知觉偏爱的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