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理论角度下创造性叛逆研究——以寒山诗英译为例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翻译理论视翻译为语际间的转换,强调以原作为中心,力求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对原作做出不仅仅限于字符转化,还有内容和形式的改变,以达到更好的译语效果,从而产生了创造性叛逆。本文将创造性叛逆视作一个经验的描述和解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浪潮兴起,“文化转向”意味着翻译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和美学模式和范畴,使得当代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将翻译置于更加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更为关注纷繁复杂的外部研究,强调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勒菲弗尔(Lefevere)有力地提出了“翻译即改写”的主张,认为翻译是社会与文化的产物,始终受制于各种约束力,成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操控的结果。   正是在这些理论背景的关照下,本文借助比较文学中的“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对文学翻译中违反“忠实”标准的翻译现象进行探讨。“创造性叛逆”提法中“叛逆”是中心,“创造”是限定,因而不可否认译者常借忠实之名行背叛之实。叛逆势必导致改写,而改写理论涉及的意识形态、诗学规范、赞助人等因素是译者进行创造性叛逆的客观依据与条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这正是改写理论与创造性叛逆的有机契合。   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了文学翻译实际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采用了描述.解释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即译者有意识地背离原作的初衷,对原作内容和形式进行增加、删减、编译的改写现象进行探讨,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因素分析,从文学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全面研究这三个因素对于译文中创造性叛逆的操控作用。   文章正文部分,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第三章理论框架部分,具体揭示了创造性叛逆现象和改写理论之间的关联。在第四章案例分析部分,作者以寒山诗为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寒山诗英译是翻译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首先,寒山及其个人在中国本土始终未入主流地位,然而经由翻译这一媒介,寒山及其诗歌在美国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其本人成为“垮掉的一代”以及嬉皮士的精神偶像,寒山诗的英译版也成为美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其次,加里施奈德的翻译并不十分忠实原文,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表现出明显的“改写”的痕迹,视为改写的典型案例。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改写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施奈德的英译寒山诗中创造性叛逆现象为例,深入研究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等因对施奈德的译本的操控。作者提出此三要素对翻译的操控是不均衡的,在翻译和翻译研究中要注重三要素的融合与平衡。   文章从语言之外的宏观视角研究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以期望为此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拓宽此方面研究的研究视域,加深研究的深度。除此之外,作者期待在创造性叛逆翻译领域更多的探讨。
其他文献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谓中国特色词汇,是相对于普通词汇和外语词汇,是汉语语言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用于表达中国的特有事物。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
在中日文化的关连性研究方面,有关中日的诗歌、小说、惯用句以及谚语的比较研究非常盛行。与此相对,关于中日笑话的比较研究却相当少见。因此,本研究以中日笑话为研究内容,以《笑
在当今这个商品经济扩大化和市场竞争出现白热化的时代,广告越来越重要,企业需要它来向消费者推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而消费者也需要通过它了解和选择他们所需的产品。本文以亚里
本文在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框架下,采用文献分析研究和举例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罗伯茨《三国演义》译本的艺术性。本文认为:译文中的顺应性是译者在充分考虑各种主观因素
石黑一雄是当代最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之一,曾四次获得布克奖提名,并于1989年凭借《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他与拉什迪和奈保尔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另于2008年被《时代
近年来,搭配研究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中的热门话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搭配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对教学有指导意义的建议。语料库来源于大量真实可靠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