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玉米青枯病发病植株茎秆经组织分离法分离鉴定到3种腐霉菌和4种镰刀菌。其中分离频率较高的有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和肿囊腐霉(P.inflatum),占所有分离物的比重依次为37.45%、20.08%、18.53%和13.13%。对上述7种腐霉和镰刀菌菌株进行苗期致病性研究并进行Koch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这些病菌对玉米植株均具有致病力,但存在致病力强弱差异。禾生腐霉、肿囊腐霉、禾谷镰刀菌及瓜果腐霉(P.aphanidermatum)的菌株致病力较强,接种试验表明玉米幼苗的病情指数都达到60%以上。而接种镰状镰刀菌(F.fusarioidis)后玉米幼苗的病情指数为8.32%。对发病的玉米幼苗植株根系进行病菌的再分离,均能分离到原病菌,符合Koch法则。实验选取对玉米青枯病病原分离频率较高、致病力较强的2种病菌(禾谷镰刀菌菌株F82和禾生腐霉菌株P16)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生长最适pH值为7;病菌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最佳碳源;以蛋白胨为最佳氮源;该菌菌丝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好;在最佳固体培养条件实验中该菌在5号实验组(25℃、pH值为6、黑暗)状态下生长最快,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禾生腐霉菌的最适培养基为查彼培养基;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10℃~40℃,最适温度28℃;生长最适pH值为8;病菌菌丝生长以葡萄糖为最佳碳源;以蛋白胨为最佳氮源;该菌菌丝在半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好;在最佳固体培养条件实验中该菌在9号实验组(30℃、pH值为8、光暗交替)状态下生长最快,显著高于其它实验组。从大田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木霉菌株29株,通过对这些木霉菌株的生长速度、与病原菌的对峙培养、挥发性代谢产物抑菌作用的测定及重寄生现象的观察,筛选出4株具有较高生防潜能的木霉菌株,经鉴定分别为T12(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T26(黄绿木霉T. aureovirid)、T19和T20(绿色木霉T. viride)。用筛选出的4株木霉菌株的麦麸砂土培养物对2个玉米品种进行室内盆栽防病试验和大田防病试验。室内盆栽防病试验结果表明,4种木霉菌株培养物对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绿色木霉T20和长枝木霉T12培养物对禾谷镰刀菌性玉米青枯病的病指防效较为突出,显著高于其它2个木霉培养物和药剂粉锈宁的防效,T20对玉米品种正红311的防效达到了68.06%。长枝木霉T12培养物对禾生腐霉性玉米青枯病的病指防效最为突出,对正红311的防效达到了70.30%,对玉米品种川单418的防效也达到了65.69%。田间自然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绿色木霉T20菌株培养物对正红311的青枯病防效最高,达到79.14%,对川单418的防效也较高,达到了60%以上,且显著高于药剂粉锈宁的防效。接种病菌条件下试验结果表明,长枝木霉T12培养物对正红311的青枯病防效为70.22%,绿色木霉T20培养物对川单418的防效为69.29%,二者的防效均高于其它处理,具有潜在的市场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