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治疗策略评估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zr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减退,使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是患者反复住院及死亡的重要原因。急性加重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本课题组的既往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均提示流感病毒(以季节性流感病毒亚型H3N2为代表)是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因此,充分了解流感病毒是如何诱发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分子机制及如何参与到急性加重的发病过程至关重要。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是针对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磷酸奥司他韦(Oseltamivir phosphate),但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出现,治疗效果下降,开发新的流感病毒靶点药物或考虑联合其他的抗病毒药物是临床的急切需求。疏风解毒胶囊(Shufeng Jiedu Capsule,SFJDC)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及明确的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传统中成药物,在抗病毒作用中副作用小,没有最佳治疗窗限制,无耐药菌株,联合Oseltamivir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纳入我们的研究之中。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调查慢阻肺急性加重的患者由流感病毒H3N2激活的气道炎症的分子机制和SFJDC联合Oseltamivir治疗的效果评估。研究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分为四大部分:(1)从正常对照(Normal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NHBE)和 COPD 患者的支气管组织(Diseased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COPD,DHBE)中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正常人和COPD患者的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采用SPF级的鸡胚培养扩增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亚型H3N2;采用空斑实验测定病毒滴度;将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和IAV/H3N2共培养24h后提取细胞RNA逆转录后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根据表达量变化,区别出差异表达基因;针对差异表达基因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展开研究: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流感病毒刺激后的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其次添加siRNA和MCC950(NLPR3的特异性小分子抑制剂),在细胞水平上证实流感病毒通过刺激慢阻肺患者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激活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2)健康对照组大鼠吸入清洁空气;采用烟熏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烟熏结束后,进行大鼠的尾动脉血气分析和无创肺功能检测;实验组大鼠鼻腔内滴加流感病毒H3N2,对照组大鼠鼻腔内滴加等量的生理盐水,并记为第0天;每日记录大鼠的体重和生物学行为变化;流感病毒感染后24h,向COPD大鼠气管内滴加MCC950;感染后第7天,将所有实验大鼠安乐死后,收集大鼠血清,灌洗大鼠右侧肺组织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标本;左肺部分组织脱水固定做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损伤程度;剩余进行组织匀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检测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大鼠的血清和BALF中的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并将正常对照组和COPD组的数值进行比较。(3)收集流感病毒感染的COPD急性加重患者的外周血清和BALF,和同期收集的健康对照者比较IL-1β和IL-18的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流感病毒感染COPD患者是通过激活NLRP3小体信号通路。(4)采用UHPLC/ESIQ-Orbitrap质谱法分析SFJDC的药物成份;将DHBE细胞与IAV共培养24h,随后给予合适浓度的SFJDC和/或Oseltamivir;合适的药物浓度通过MTT检测细胞活力进行判断;建立IAV感染的COPD的大鼠模型,采用SFJDC和/或Oseltamivir进行治疗,观察大鼠的生物行为学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印迹法检测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和BALF中的IL-1β和IL-18的水平,综合判断SFJDC和/或Oseltamivir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课题研究结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成功分离、纯化、鉴定和培养正常对照和COPD患者的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呈鹅卵石状,富表达上皮细胞特征性细胞角蛋白CK17/19(Cytokeratin 17/19);原代支气管上皮细胞和IAV共培养24h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DHBE细胞中的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在mRNA表达水平上显著高于NHBE;采用Western blotting蛋白印迹分析提示在DHBE中共培养IAV 3h后NLRP3水平即升高。在NHBE中共培养6h后,才能观察到表达量的变化。但是,两种细胞在接种后12h均达到NLRP3的峰值水平,并维持到24h。在这些细胞中,ASC,pro-caspase-1,caspase-1,pro-IL-1β,pro-IL-18,IL-1β和IL-18也以类似的时间依赖性模式升高。用NLRP3 siRNA和MCC950处理DHBE时,NLRP3炎性小体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2)在IAV感染的COPD大鼠肺组织中,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用MCC950治疗可减轻肺部损伤,提高其存活率,减缓体重下降,降低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以及BALF中IL-1β,IL-18的水平。此外,相比于对照组,IAV感染的COPD大鼠的血清和BALF中IL-1β和IL-18水平也显著升高。(3)收集了 37例AECOPD患者的痰、鼻咽拭子、外周血清和BALF。排除痰细菌学检测阳性后共37例,鼻咽拭子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患者共18例,病毒检测阴性的对照组共19例。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的AECOPD患者的外周血清和BALF中IL-1β和IL-18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两组间的FEV1/FVC的比值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4)疏风解毒胶囊和/或磷酸奥司他韦在合适的药物浓度范围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提示,IAV和DHBE细胞共培养24h后,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用SFJDC和/或Oseltamivir治疗后,这些成份的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体内实验表明,COPD大鼠鼻腔内滴加IAV后,SFJDC联合Oseltamivir用药可提高大鼠的生存率,显著减轻COPD大鼠的临床症状,增加大鼠体重,减轻肺损伤,降低血清和BALF中的IL-1β和IL-18 水平、NLRP3 炎症小体相关成份及肺组织中的流感病毒滴度。研究结论流感病毒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通过激活AECOPD患者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诱发更早、更强的气道炎性反应,合理解释了为什么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临床病例中较为严重和快速的疾病发展过程。MCC950可以特异性抑制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途径,极大提高了大鼠的存活率并显著抑制气道炎症,为在AECOPD患者中寻找新的流感病毒治疗方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SFJDC和Oseltamivir的组合代表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IAV诱发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尤其是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肺癌(lung 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鳞癌、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恶性肿瘤总病例数近85%。近年来随着抗血管生成、靶向和免疫等治疗在肺癌上的治疗方面逐渐取得的进展,肺癌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对于晚期肺癌,尤其无驱动基因突变患者,放、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仍需要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新的治疗
研究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于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肺癌的防控负担日益加重。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绝大多数,是肺癌防控的重中之重。非小细胞肺癌确诊时大部分为晚期,无手术治疗的机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以第三代化疗药物联合铂类为主要的化疗方案虽然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但毒副作用较大,总体疗效已达
研究背景:不育症已经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之一,大约影响着全球10-15%的育龄人群。弱畸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1)精子活动力下降;(2)精子头、颈或尾部鞭毛明显的形态异常,从而导致男性不育。2003年首次报道了CATSPER2(MIM:607249)的纯合突变与人类精子活动力和形态异常有关,并可导致男性不育。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几种导致不同类型弱畸精子症的基因。例如,
背景: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是最常见的慢性退化性的关节疾病,病变特点是关节软骨的退化,软骨下骨的异常重塑以及硬化,骨赘的生成和关节滑膜的炎性变等。以往的研究焦点在于关节软骨,但是近期的研究表明软骨下骨在骨性关节炎中的病变早于关节软骨,同时软骨下骨异常重塑以及硬化等病变会引发其对软骨机械支撑特性的改变,影响覆盖其表面的关节软骨的稳定,使软骨发生病变,最终引发骨性关节炎。所以软骨下
背景与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特征以IgA和补体C3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或毛细血管襻区,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病理表现下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预后差异也较大。IgAN的流行病学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性,在东亚和东南亚更常见且更容易进展,在确诊后5-25年内有20-40%的患者发展成终末期肾脏病。针对IgA肾病多
目的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CP/CPPS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长期的慢性盆腔疼痛,伴或不伴有排尿症状。除此之外,很多CP/CPPS患者还表现出抑郁、焦虑、记忆能力下降等神经精神症状。多个临床研究也证实CP/CPPS可引起患者出现情绪异常和学习记忆损害,但其背后的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胶质细胞激活与情绪异常密切相关
背景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快速增加,如阿尔茨海默病。这些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和医疗负担,尤其是年龄相关性认知障碍。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探索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年龄相关性认知功能下降的不良影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如大量实验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部病理改变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线粒体生
背景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SCs)分化为髓样前体细胞,它们在未激活状态下产生无抑制功能的“未成熟髓样细胞”(IMCs)。IM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有功能的树突状细胞(DCs)、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然而,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炎症、肿瘤、感染、脓毒症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IMCs的分化受到阻碍,随后IMCs被激活和增殖,分化为不成熟的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
研究背景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全球至少有3亿患者受累,其中我国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且患病率仍在逐年呈上升趋势。我国一项CARE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4岁以上哮喘人群患病率是1.24%,高达59.5%的患者未达到全球支气管哮喘防治创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的哮喘控制标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哮喘的管理目标为实现疾病的总体控制,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在各种慢性炎症或损伤的持续刺激下发生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是各种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血小板、肝窦状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与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使其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