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课题试图通过观察复方土茯苓颗粒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前后血尿酸、尿酸排泄分数、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评价复方土茯苓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该方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临床数据支持。2.通过研究复方土茯苓颗粒对酵母法联合尿酸酶抑制法制备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尿量及尿酸排泄分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3.通过研究复方土茯苓颗粒干预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肾脏GLUT9mRNA及蛋白的表达对血尿酸的影响,初步探讨该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为其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临床研究:共纳入90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苯溴马隆组和复方土茯苓颗粒组,观察期为20天。治疗期间,空白对照组仅予统一的健康教育及口服碳酸氢钠片基础治疗,另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口服苯溴马隆胶囊及复方土茯苓颗粒,20天为1疗程。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采取自身前后对照及组间对照的方法分析病情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实验研究: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苯溴马隆组、复方土茯苓颗粒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酵母法联合尿酸酶抑制法制备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造模开始后第7天按组别按剂量灌胃给药,于实验第21天留取24小时尿液,第22天摘除小鼠眼球采血,并于处死后摘取肾脏。测定小鼠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及尿量、尿酸排泄分数;应用qRT-PCR、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肾脏GLUT9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各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组、苯溴马隆组和空白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92.31%、35.71%。复方土茯苓颗粒组和苯溴马隆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复方土茯苓颗粒组及苯溴马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2.各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治疗后尿酸排泄分数均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方土茯苓颗粒组和苯溴马隆组尿酸排泄分数升高幅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组与苯溴马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复方土茯苓颗粒组、苯溴马隆组和空白对照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43%、61.54%、35.71%,复方土茯苓颗粒组改善中医临床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复方土茯苓颗粒组患者治疗后神疲乏力、肢体困重、痰涎、食欲、大便稀溏、身热、小便黄赤等以痰湿阻滞为主的相关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较前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复方土茯苓颗粒组及苯溴马隆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复方土茯苓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尿酸水平均较造模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复方土茯苓颗粒高、中剂量组与苯溴马隆组小鼠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复方土茯苓颗粒各剂量组小鼠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较造模组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高、中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复方土茯苓颗粒各剂量组小鼠尿量均较造模组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方土茯苓颗粒高剂量组小鼠尿量多于苯溴马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各剂量组小鼠尿酸排泄分数均较造模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高、中剂量组与苯溴马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土茯苓颗粒各剂量组及苯溴马隆组小鼠肾脏GLUT9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较造模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土茯苓颗粒高剂量组与苯溴马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方土茯苓颗粒可有效促进高尿酸血症患者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能够改善以痰湿阻滞为主的相关中医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2.复方土茯苓颗粒可有效增加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尿量、促进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且有一定的肾功能保护作用,其降尿酸机理可能是通过增加尿量及抑制肾脏GLUT9的表达以抑制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过程从而达到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