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肠出血是相对少见的疾病,诊断及治疗难度较大。本研究比较了小肠出血在不同地域其病因、发病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以及小肠出血各种诊断方式的优劣势。希望可以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对小肠出血的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和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住院的小肠出血患者176例。回顾性分析了其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内镜检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患者的平均年龄50.09±16.35岁。其中青年(18~44岁)和老年(≥60岁)患者人数比例稍高于中年(45~59岁),分别为36.4%和35.2%vs 26.1%。小肠血管畸形为小肠出血主要病因(占比38.0%)。老年患者主要病因为小肠血管畸形(46.8%),小肠溃疡/糜烂(9.7%);中年患者主要病因为小肠血管畸形(32.7%),小肠溃疡/糜烂(14.30%),小肠肿瘤(10.2%);青年患者主要病因为小肠血管畸形(33.3%),小肠溃疡/糜烂(11.1%)。北京、深圳小肠出血患者的病因有所不同而发病年龄、性别之间没有差别(P>0.05),诊断方法也相似。病因分布上,深圳中年、青年患者主要病因为小肠肿瘤(中年33.30%,青年18.8%),老年患者主要病因为小肠溃疡/糜烂(20.0%);北京老年、中年、青年患者主要病因均为小肠血管畸形(老年66.8%,中年44.4%,青年43.8%)。在相关性分析中,小肠活动性出血与是否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无相关性(P>0.05)。小肠溃疡与是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无相关性(P>0.05)。心脏瓣膜病与小肠血管畸形存在相关性,风险是非心脏瓣膜病患者的10.6倍。在诊断方面,胶囊内镜诊断率65.3%,小肠镜诊断率74.5%,CT诊断率23.6%。胶囊内镜与小肠镜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T诊断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胶囊内镜对小肠血管畸形诊断率高于CT,有统计学差异(P<0.05)。胶囊内镜和CT对小肠肿瘤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小肠血管畸形为小肠出血主要病因,各年龄组病因分布略有差异。地域与病因之间存在相关性,北京以小肠血管畸形多见,深圳以小肠肿瘤或溃疡/糜烂多见。胶囊内镜与小肠镜均为较好的诊断手段,胶囊内镜对小肠血管畸形优于CT检查,但对小肠肿瘤诊断两者无差异。临床上应根据可能病因选择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