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对两榀分属“梁强于柱”、“等强梁柱”的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内力重分布的特点,并对“柱强于梁”、“梁强于柱、“等强梁柱”这三类框架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两榀分属“梁强于柱”、“等强梁柱”的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内力重分布的特点,并对“柱强于梁”、“梁强于柱、“等强梁柱”这三类框架的相关特点做了初步对比。通过分析和对比,得到了一些概念性的认识和结论: 1)对于“梁强于柱”框架,首先出现柱顶塑性铰,然后存在着柱顶向梁跨中进行正向调幅的过程。 2)“梁强于柱”框架内力重分布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梁端裂缝的发展,即直到结构最后破坏,梁端裂缝都一直在发展,且到最后有加快的趋势。3)对于“梁强于柱”框架,其最后的破坏形式可能为“单铰”破坏、“双铰”破坏以及“三铰”破坏,就本试验来说,结构最后是形成柱顶、梁跨中“三铰”破坏机构而破坏。4)对于“等强梁柱”框架,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做到完全的梁柱等强,其具体表现或者是“柱强于梁”,或者是“梁强于柱”,破坏形式也随之不同,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其正向调幅能力都很弱。5)就本次试验来说,裂缝宽度是控制调幅的主要因素,而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以及柱轴压比都远小于相关调幅限值的规定,故对试验影响不大。6)通过对比“柱强于梁”、“梁强于柱”、“等强梁柱”这三类框架在裂缝发展、破坏形态、计算方法以及调幅能力方面的特点,认为“三类框架”是客观存在的,三者内力重分布的规律是不同的,因此针对不同类的框架应该考虑不同的调幅设计方法。7)寻求一种试验前计算极限荷载、极限弯矩的简化方法――“分段降刚度法”。分别采用“分段降刚度法”、“理想弹塑性法”对本次试验的两榀框架进行试验前分析,并将二者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初步证明采用“分段降刚度法”对框架极限荷载、极限弯矩的计算是有效的,也是较为准确的。
其他文献
为了深入地脉动台阵观测反演工程场地剪切波速度结构的研究,2003年秋在我国唐山地区完成了一次中美联合野外观测,本文介绍了基本情况、双方的观测设备特点以及观测场地的分布
在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柱子一般采用较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满足柱截面不致过大且轴压比在规定限值以内等建筑和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而对于以受弯为主的楼层梁板,过高的
本文分析了现行规范抗震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及近几年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回顾了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系统的概括了基于位移及基于损伤抗震设计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两种抗震
库岸滑坡的治理是库区蓄水期稳定运行的前提。同时,库水位变动是影响库岸边坡滑移破坏的一个主导因素。目前,库水位变动定性确定的技术手段较为匮乏。以此为研究背景开展蓄水期
本文在对膜电解和钠碱脱硫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低价态膜电解钠碱再生循环烟气脱硫法。并利用二室膜电解装置,以亚硫酸钠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为模拟吸收富液,对其膜电解再
目前学术界、工程界对于黄土泥岩地带界面滑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界面滑坡的变形及运动特征,滑带土的特性以及土—岩复合边坡的破坏模式和稳定性分析等方面,欠缺对于黄土泥岩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修建了大量的大跨径桥梁以跨越大江、大河和海湾.和其它桥型相比,在100~300米跨径范围内由于具有极高的竞争力,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
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土木工程师为寻求工程抗震、减震方法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隔震是目前比较经济有效的减震方法,许多学者致力于各种减震装置的开发研究,目前己开发出
在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以及地基失稳等因素作用下,输电塔线体系的破坏产生的重大事故已屡见不鲜。本文首先对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塔线体系的研究现状、结构控制技术以及索结构
该论文以上海外环隧道浦西暗埋段的大型超深基坑工程为工程背景,研究软土地区大型超深基坑工程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该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软土地区大型超深基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