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上皮鳞癌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来源 :泸州医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hao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口腔上皮鳞癌及其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上皮鳞癌中的表达及在口腔上皮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在临床诊断和评价预后中所起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口腔上皮鳞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1、40例口腔上皮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来源于口腔外科,于术中取口腔上皮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大于肿瘤边缘2.5cm处)。2、用冰浴法提取端粒酶。3、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RAP)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检测上皮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4、实验分组:①阴性对照组,②阳性对照:阳性对照为试剂盒提供的癌细胞株提取物,③口腔上皮鳞癌组(早期组,T1~T2期、中晚期组,T3~T4期、病理分级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④口腔上皮鳞癌癌旁组织组。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处理,行x2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75.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为0)(P<0.01),在口腔上皮鳞癌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越高,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3、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低分化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4、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口腔上皮鳞癌的标志物及评价预后有价值的指标。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是我国翻译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对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林语堂和傅雷也是这一时期的翻译名家。本文通过翻译目的,翻译作品以及翻译思想三方面分析和比较林傅二人翻译观的异同。  【关键词】林语堂 傅雷 翻译观 比较  一、引言  知名学者陈福康评价林语堂说:“19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他还认为,“关于翻译的语言问题,傅雷是在鲁迅、周作
目的: 观察肝胆舒通合剂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湿热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纳入研究的病例62例,按照单盲法随机分为肝胆舒通合剂治疗组32例和消炎利胆片对照组30例。治疗
【摘要】随着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针对于传统的人工翻译方式,相关的研究人员已经可以使用计算机的相关翻译软件来对相关文字进行翻译,真是因为计算机翻译技术的提升,使得整体翻译水平正在进行一个高科技带动下的飞速发展。本位对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工作进行了一定的说明,阐述了在计算机辅助翻译下的相关技术,同时对未来的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描述。作为一种能够保证翻译工作能够在更高效下状态下完成
学位
【Abstract】Nowadays with accelerating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film and TV work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ies, and attract a remarkably increasing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