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口腔上皮鳞癌及其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上皮鳞癌中的表达及在口腔上皮鳞癌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在临床诊断和评价预后中所起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口腔上皮鳞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1、40例口腔上皮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均来源于口腔外科,于术中取口腔上皮鳞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大于肿瘤边缘2.5cm处)。2、用冰浴法提取端粒酶。3、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TRAP)方法的基础上,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检测上皮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4、实验分组:①阴性对照组,②阳性对照:阳性对照为试剂盒提供的癌细胞株提取物,③口腔上皮鳞癌组(早期组,T1~T2期、中晚期组,T3~T4期、病理分级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④口腔上皮鳞癌癌旁组织组。5、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处理,行x2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75.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为0)(P<0.01),在口腔上皮鳞癌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2、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具有相关性,临床分期越高,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3、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低分化口腔上皮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组(P<0.05)。4、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口腔上皮鳞癌的标志物及评价预后有价值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