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域下推进县域志愿服务的研究——以余姚市为例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g3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自愿贡献时间、技能、体能等,有组织的、增进公共利益的服务活动。县域志愿服务主要活动地域为县城、人口集聚的乡镇所在地及向城镇化转型的农村,在县级层面推进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政府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能动地执行与制定相关志愿服务扶持与激励政策,创设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环境,引导、支持与规范志愿服务组织有序、有续、有效活动。  在社会治理创新视域下,包括志愿服务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是政府有效治理的合作伙伴,是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生力军。本文解析了在社会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志愿服务存在四大转变,即志愿服务的性质从好人好事向公共治理转变,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从自上而下向政社合作转变,志愿服务的组织运行机制从架构不全向规范管理转变,志愿服务的文化从高尚品行向公民责任转变。以余姚市为例,调研了县域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剖析了当前县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缘由。  基于我国“强社会”远未形成的实际,提出要在法治框架下,在以政府主导下,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间的协同合作中,志愿服务的各个要素逐渐适应社会治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友爱互助、促进文明的传统作用及作为治理主体整合配置社会资源过程中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通过对县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发展要求的深入研究,提出从政府策略、治理方式、志愿组织与志愿精神四个维度为推进县域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为推进志愿服务的地位从边缘化式的拾遗补阙向治理的主体力量转变,探究了业主委员会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并推而广之,提出县级某些群众团体以公益组织的方式来运作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其他文献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自上而下陆续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关注农村、农业、农民的热潮不断涌现,国家的出发点是好的,有一些地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中揭示出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内在动因与外在压力,并就如何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摘要:高玉长期从事跨文学研究,主要做出了两个方面的贡献:一是构建古今中西互相重叠的“大文学”体系,这消除了不同类型文学之间的隔膜和对立;二是从文化和思想的高度来强调文学的语言本体,这体现了人类追求共同的艺术精神。在此过程中,高玉始终提倡学术学理化,维护学术的品位性,捍卫学术的神圣性,这既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历史传统,助力中国学术赶到世界队伍。这样一来,高玉及其跨文学研究具备了原创性和世界性意义
在中国,村民自治已经实行了三十多年。随着村民自治的开展,农民对村政村务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参与基层民主建设的愿望也不断高涨。但是当前农村村民自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
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变革,是继土地革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税费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解放农村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钢筋混凝土易出现收缩和膨胀问题,在温度应力、基础沉降等共同作用会产生裂缝,对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功能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