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初以来,我国农民工短缺现象呈现不断漫延之势,这使得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民工短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因为,农民工短缺实质上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真正解决农民工短缺问题,就不能不厘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所以,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转移和异地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从发展趋势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异地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就当前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人数多于异地就业的人数,山东也不例外。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分析显示农村要素市场、家庭因素、劳动者的个体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务农时间和外出就业目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以就地转移为参照系,通过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就业途径、土地处置方式、劳动者在家庭中的身份、受教育程度、外出就业的收入水平、非农就业目的的影响是正的。务农时间、年龄、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选择有负影响。家庭规模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异地就业的选择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显著。性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选择的影响不明显。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使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但是我国农村要素市场极不发达;劳动者的的家庭身份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倾向于异地就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减少是客观经济规律;外出就业的收入水平是异地就业的巨大的激励因素;无论是就地转移劳动力还是异地就业劳动力,大多以增加收入为目的,而期望转入城市生活的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偏好异地就业,这意味着,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政策建议:建立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采取多种转移方式,拓宽转移渠道;加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培育农民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