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云办公模式获得了众多企业管理者的青睐,相关领域迅速崛起。诸如“钉钉”等一批强大的办公协同软件使得员工越来越难以从工作中脱离,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电子沟通正频繁地闯入员工的私人生活,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在目前的中国情境下,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已然不可避免且会越发频繁,如何在保证高效协同与快速推进的同时又尽可能地减少这一事件的消极影响成了至关重要的议题。本文继续对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的作用效果与边界进行探讨,在丰富现有研究的同时,提出切实有效的管理建议。近年来,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开始越来越多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对员工情感或态度的消极影响,但鲜有对员工的行为特别是角色外行为的探讨。本文以情感事件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重点考察了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要素(情感基调)和非语言要素(时间段和所需时间)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并探究了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和心理授权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利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收集到306份有效的员工-管理者配对问卷,利用SPSS、Amos、R等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非工作时间电子沟通过程中的情感基调和所需时间对情感承诺有显著负向影响;(2)情感基调、所需时间和时间段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情感承诺在情感基调、所需时间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4)心理授权能够显著正向调节电子沟通各要素(情感基调、所需时间、时间段)与员工情感承诺的关系,并且在时间段、所需时间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本研究主要从两个视角为企业提供了管理建议:一方面是通过改善沟通策略,以减少各要素对员工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直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改善或提升员工的心理授权感知,间接地降低或减弱电子沟通过程各要素带来的消极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量依赖多媒体手段,导致好
为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的目标,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之一,北京市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本研究在北京市共获得502份有效问卷,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框架,并引入消费者认知状态、产品感知和激励政策感知(非货币类激励政策和货币类激励政策)来拓展计划行为理论。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二元Logistic模型以及多重响应
近些年,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规模逐步扩大、功能结构日趋复杂、项目周期不断延长,使得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大幅增加。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项目全生命周期,如果不严格防范,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使得项目参与方蒙受难以预料的损失。鉴于此,本文从投资开发商的视角出发,以商业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依据项目实际数据,深入总结、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地提出要加快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要切实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权,要构建出服务全民的教育体系,要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民众提供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终身学习服务,努力构建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近些年来新兴的教育形式,是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互联网络性和实时交
组织对员工日常工作提出的悖论性工作要求不仅会影响员工当日的悖论心态,还会进一步作用于员工当日的创造力,但员工感知组织支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悖论心态对员工创造力产生的正向影响。本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对86名员工进行连续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多层次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工作日员工悖论性工作要求能够正向预测员工当日的创造力;(2)员工工作日的悖论心态对当日悖论性工作要求与创造力之间的正相关具有显著
对1例手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事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按照定义问题与资料收集,识别可能原因,剖析根本原因,制定并执行改善计划的步骤,完整呈现"手术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事件根本原
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必要保障。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机制和党组织的职责定位既不同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也不同于非
工作和家庭是员工生活的两个重要领域,二者间相互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工作质量。在资源保存理论视角下,诸多研究侧重于探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消极关系,但二者并非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