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地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研究如何熨平房地产价格波动、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从国外成熟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经验来看,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越规范,使用市场化手段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熨平波动则更为有效。就中国而言,随着房地产市场中微观主体的逐渐成熟,整体宏观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采用更为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对房地产价格进行调控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首先,论文通过梳理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传导途径,总结归纳出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主要机制,这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探讨主要经济体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情况,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并根据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途径及效用结果总结出以下三种模式:新加坡——组屋、商品房二元结构下,汇率途径平抑房地产价格波动有效;日本——人口结构失衡,泡沫破裂后货币政策对平抑房地产价格波动无显著效力;美国——成熟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对待行业周期理性,泡沫破裂后货币政策依然能够有效促进房地产行业复苏。在总结各国模式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研究中国特殊的货币政策调控与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利率渠道、货币供应量渠道和汇率渠道三种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论文选取2002到2014年期间总共13年的月度数据作为样本,得出结论是货币供应量与房地产价格同向变动显著相关,利率与房地产价格也是同向变动但无显著相关性,汇率渠道统计学相关性显著但未通过格兰杰检验,即统计学上欠缺因果性。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特殊的二元结构经济带来的影响,对因变量进行区分,即分别对沿海地区房地产价格与内陆地区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做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为沿海地区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渠道敏感性要比内陆地区高出近一倍。论文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背后的原因,提出“边际短期资产持有倾向递减”假说,即随着收入水平和财富存量的增加,私人部门会以相对较少的比例持有短期资产,如通货、活期存款等,而更愿意持有股票、地产等长期资产,并从数据上对该假说进行一定的证明。基于上述假说,对于财富存量较高的沿海地区,货币供应量上升更容易提升区域房地产需求,较好地解释了沿海地区房价敏感性更高的现象。最后,论文就如何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同时,根据“边际短期资产持有倾向递减”假说提出针对不同地区适用有差异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更全面地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波动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