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在医院工作环境中,存在着多种损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心理性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与健康也受到更多的关注。经血液传播疾病已经成为医务人员所面对最大的职业性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广大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和体液的操作,如注射、采血、输血、手术、内镜、透析以及病人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检验等,医务人员成为不可忽视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群体,面临着职业暴露感染的极大风险。血源性职业暴露会对医务人员产生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危害,同时对社会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性。目前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性感染己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因此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预防非常必要。此问题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起了国际医务界高度重视,大量的相关研究开展,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的新认识已经逐渐形成。2003年SARS的肆虐又一次敲响了我国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的警钟,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开始受到关注。职业安全是目前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传染病医院是集中收治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等法定传染病的专科医院,其医务人员时刻处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她)们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较综合性医院的医务人员相对更高,医务人员因此面临的职业感染危险更为严峻。本研究拟通过调查某传染病医院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和防护现状,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实践探讨,建立有效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保证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通过Pubmed、CNKI、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等网络检索工具,以“职业暴露”、“职业安全”和“职业防护”为关键词,搜索国内外关于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等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归纳、综述。2、回顾性调查法对医院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暴露者一般情况、职业分布、暴露经过、暴露方式和部位、致锐器伤种类、暴露源病种,暴露后处理的时间和方法、暴露后预防用药情况等。3、问卷调查法问卷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编制,同一问卷在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措施实施前后,针对同一类人群进行发放。问卷发放的数量按照实际医生、护士、检验人员、辅助科室人员和工勤人员的人数确定,即医生90份、护士180份、检验人员50份、辅助科室人员30份、工勤人员50份,干预前后各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按调查内容,与被调查者交谈,对问卷中各项问题进行讲解,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内容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调查,如实对每一项目作出回答,再由调查者继续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调查结果录入后,经过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得出结论。问卷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基本信息:包括工号、性别、年龄、职业岗位、工作年限、职称等信息。②血源性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行为调查:按照卫生部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制订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导则》,列出医、护、技、后勤保障各个岗位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选项分“总是执行”、“经常执行”、“偶尔执行”和“不执行”4项。分别赋值,正性条目为“3,2,1,0”,负性条目反向赋值,即得分越高表明防护行为越好。③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调查:从5个方面考核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种类、个人防护的措施、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辨别以及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报告流程。4、统计推断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类别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对血源性职业暴露标准防护实施情况和认知情况,以t检验和卡方检验推断不同人群血源性职业暴露和防护的差异,以及推断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和防护行为及认知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1、护士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风险最高(59.32%)。初级职称及以下人员比中级职称及以上人员更易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工作年限5年以下者的暴露发生数比工作年限5年及以上者的发生数多。暴露源病种主要为HBV(55.93%)、HIV/AIDS(30.51%)、HCV(10.17%)和梅毒(3.39%)等血源性传播疾病: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科室分布以内科为主(59.32%);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由锐器伤造成(88.14%),损伤最多的部位是手(88.13%),尤其是手指。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67.31%),注射、穿刺和拔针是最易致锐器伤的高危环节,分别占30.77%和21.15%。暴露损伤大多为皮肤刺伤(51.92%),其次为表皮刺伤(30.77%)和深层刺伤(13.46%)。暴露发生原因除工作忙、心理状态不佳、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操作不规范,未穿戴防护用品等外,还与助手配合不熟练,器械设计缺陷、患者不配合等有关。2、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措施实施前,样本医院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的知晓率总体不高。说明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有待提高。研究医院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总体不理想,医护人员普遍能在注射/补液时戴手套,会在注射/补液前检查手部是否有皮肤破损;却仅有少部分人会穿硬质表面且不易渗漏的鞋参加手术,大部分医护人员不能做到“在注射/补液时选择安静明亮且操作空间充裕的环境”、“使用安全型注射/补液器”、“注射/补液时戴防护眼罩”和“术中戴防护眼罩”这四项。检验人员对“标本泄漏时按SOP处理”这项措施做得最好,得分为2.90分。做的最不好的是“使用锐器盒处理玻片、注射器”这一项,得分为1.84分。辅助科室(B超、心电图、脑电图室、放射科、介入科)人员总体得分不高,其中做的相对较好的是“使用锐器盒处理玻片、注射器”,得分为1.77分,而做的最不好的一项是“操作时完全穿戴个人防护用品”,得分仅为0.50分。工勤人员在各项防护措施中做的最好的是“使用锐器盒处理玻片、注射器”这一项,得分为2.44分。做的差的是“确认标本是否可能含血源性传播的病原体”和“操作时完全穿戴个人防护用品”这两项,得分分别为0.22分和0.48分。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并提高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中的个人防护措施的执行率。3、干预措施实施后,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有了显著提高,各人群大部分自身防护措施的执行率均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采取强制性的干预措施后,医务人员执行率提高更为显著。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处置措施得到提高,医院的千床日数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6.25%降低到9.96%,说明一系列干预措施的实施取得了效果。研究结论:1、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主要为低年资、初级职称的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工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由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注射、穿刺和拔针是最易致锐器伤的高危环节;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主要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2、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及其防护现状总体不理想。医务人员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的知晓率以及标准预防的执行率有待提高。3、加强对传染病医院不同层次的高危人群的职业防护培训及屏障保护措施、暴露后及时处理和合理预防用药等,可有效防范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