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较大肝癌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后病灶周边及内部三个时相的表现,与治疗前进行对照,判断肿瘤灭活或残留情况,并与增强CT进行比较,以探讨超声造影在较大肝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的定性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肝癌诊断与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一项可靠的超声检查技术。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间入住我院肿瘤科不宜进行手术、放疗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在35岁~82岁,平均年龄47.3±6.7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3例,转移性肝癌5例,所有患者均经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或已做穿刺活检病理确诊,选取其中最大直径D在3~10cm的33个病灶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在患者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对所有病灶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明确病灶数目、大小、位置、内部血流情况及造影增强模式,同期行增强CT检查,超声造影及增强CT结果分别由从事5年以上影像检查工作的医师进行分析,治疗结束后1~3天行超声造影检查,检查出的残留病灶及时进行高强度聚焦超声补充治疗,治疗后1个月,再次对所有病灶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根据3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包括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肿瘤标记物及临床症状,来判定超声造影在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较大肝癌近期疗效中的应用价值。结果HIFU治疗前,常规超声发现可疑恶性病灶35个,超声造影发现恶性肿瘤41个,增强CT发现恶性病灶40个,在肝癌的定性诊断方面,超声造影优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在肝肿瘤诊断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于治疗结束后的1~3天,行超声造影检查,12个病灶完全消融,表现为病灶各时相未见造影剂填充,14个病灶残留,超声造影表现为病灶内部或周边动脉相造影剂快速灌注呈高增强,门脉相、延迟相消退呈低增强,7个病灶动脉相周边呈厚环状强化,门脉相、延迟相呈等增强,考虑炎性水肿可能。治疗后1个月复查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常规超声显示22个病灶完全灭活,9个病灶残留,超声造影显示20个病灶完全灭活,11个病灶残留,增强CT显示21个病灶完全灭活,10个病灶残留,最终诊断依据为3个月以上随访,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穿刺活检,以最终诊断依据,常规超声(包括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疗效准确性为60.8%(14/23),超声造影判断疗效准确性为91.3%(21/23),增强CT准确性为87.0%(20/23)。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在评价较大肝癌治疗后疗效方面的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能客观、动态地反映较大肝癌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后的血流灌注情况,不但可以在治疗前较准确地检出恶性病灶,还可准确评价治疗后的疗效,具有实时、经济、安全的优势,并能与增强CT相媲美,可作为较大肝癌治疗后疗效评价的首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