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解析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饱和土固结理论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外均有很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由于非饱和土固结的复杂性,即使对于一维情况至今也无如Terzaghi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那样得到公认和广为应用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因此,进一步深入开展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研究以建立简单、实用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基础上,分别采用解析和数值方法对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并较全面地分析了非饱和土的一维固结性状。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结合Bishop有效应力原理、Fredlund-Xing土水特征曲线模型、Brooks-Corey渗透系数公式,建立了非饱和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方程组。2.将非饱和土固结分为瞬时压缩阶段和消散固结阶段,并分别给出了这两个阶段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对单面排水、排气和双面排水、排气情况的非饱和土一维非线性固结方程组进行了有限差分求解,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结合Fredlund(1986)的固结试验,对提出的非饱和土一维非线性固结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3.利用编制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有限差分求解计算程序,分别对土水特征曲线、有效应力系数、流体的渗透系数的非线性情况对一维非饱和土固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土水特征曲线、有效应力系数、流体的渗透系数的非线性情况对孔隙水压力和孔隙气压力等均有影响,但在一定的参数变化范围内影响不是很大,而且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深度影响也不一样。4.对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简化计算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新的简化计算方法,给出了相应的简化计算公式,并在简化公式的基础上,对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Fredlund(1986)固结试验的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较为合理。5.采用混合流体方法对非饱和土一维固结进行了解析分析,并给出了消散固结阶段的解析解。分析表明,采用混合流体方法来分析非饱和土一维固结在概念上清晰,并且能够将微分方程组解耦,从而使求解较为简单。6.建立了求解非饱和土一维非线性固结问题的半解析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与本文有限差分解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证明了半解析解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分析表明,采用半解析法求解非饱和土一维固结,可将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算法简单、思路清晰、计算量较小,因而较其他数值方法有优势;但另一方面,半解析法也有对线性解析解较为依赖的缺点。本文工作进一步丰富了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理论的研究成果,也为实际非饱和土固结分析提供了一种简化计算方法。
其他文献
先进控制的实施,都是以对象模型的准确建立为前提,因此一个好的系统辨识方法,是先进控制得以成功应用的关键。本论文针对先进控制在工业现场实施的要求,从原理、仿真、数据获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金融领域一方面是银行业利润井喷式增长,一方面是实体经济经营越来越难,特别是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出现这种现象,到底是哪出了问
安徽省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良好,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鲜活农产品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大,但目前合肥市的鲜活农产品本省自给率还不足20%,约有80%的鲜活农产品仍
夫妻单方处分夫妻共同财产的现象成为当前社会多发案件。如何处理好夫妻共同共有关系和无处分权与第三人的关系成为解决这类案件的关键。很多这样的案件被采取无权处分与善意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40个城市1991—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Durbin模型对影响该地区城市FDI区位因素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发现:①FDI区位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效
简述孔尚任生平 ,着重介绍其创作 桃花扇 的过程 ,揭示其创作 桃花扇 之意图 ,评述 桃花扇 的思想内涵 ,分析 桃花扇 之艺术成就 ,探讨 桃花扇 的现实意义
音乐已经渗透到互联网和人们的数字化生活之中,是人们网上娱乐和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娱乐资源。目前,数字音乐的数量正在以惊人的方式增长,与此同时,如何组织,分类和检索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东亚一度盛行的“雁行模式”逐渐势微,新的区域分工网络开始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的兴起是构建东亚新型分工网络体系的主导力量。这种新的生产分工模式
根据收集的108根高强混凝土框架柱在固定轴向荷载和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首先讨论了试验柱的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极限位移角和延性与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
文章以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比较了余华和张艺谋在处理“大跃进”和“文革”题材方面的不同表现以及原因。认为二者的不同是由于两位艺术家经历,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