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性”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和认知之中。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模糊语言研究的长足发展,各种关于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中华书局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不仅在国内十分畅销,其英译本一经推出,便在西方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然而,关于其模糊语言翻译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因此,本文尝试以三个维度全面分析《于丹<论语>心得》中模糊语言翻译的问题,解读这部畅销书籍在翻译上的精妙之处。该研究广泛搜集源文本中的模糊语语料,并从中精心挑选出29个译例,以三个章节的形式分别探讨了《于丹<论语>心得》在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修辞维度的模糊,并分析出译者翻译这些模糊语所使用的策略。《于丹<论语>心得》的模糊语言翻译,在语言层面,其表现形式是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文化维度模糊语的呈现,则是以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的模糊作为载体;而修辞方面的模糊语,主要体现在修辞意义的模糊和修辞手段的模糊。从宏观上看,本文讨论了译者翻译源文本模糊语过程中的个人倾向,译者最常用的手法是“以清晰译模糊”和“以模糊译模糊”,再从后者中又延伸出“以较大范围的模糊译较少范围的模糊”、“以较少范围的模糊译较大范围的模糊”等。(谭载喜,2010:15)从微观上看,《于丹<论语>心得》中语言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大多使用“直译加释义法”、“意译法”、“转译法”、“意译加阐释法”等;文化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大多使用“删译法”、“意译法”、“增译法”、“音译加释义法”等;而修辞层面的模糊语翻译,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化”、“异化”或作适当“转译”、“增译”和“删译”等。这些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运用,都是以“模糊法则”为基本立场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于丹<论语>心得》译介活动,尝试把语义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学和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此项研究之中,由此探讨模糊语翻译中广泛运用的翻译策略,希望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更多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