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未成年人Trapdoor眶下壁骨折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为未成年人Trapdoor眶下壁骨折的临床诊治积累经验。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8年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收治的确诊为未成年人Trapdoor眶下壁骨折的患者72例(72只眼)。完善病史、症状的采集和相关检查,术中由同一术者在全身麻醉下行眼部眶壁骨折修复术。术后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1、3、6及12个月记录患者眼球运动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治疗效果从年龄、性别、眼别、致伤原因、是否伴有特殊临床表现、术前眼球运动障碍程度、手术时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本研究病例共72例(72只眼)。术后1个月时治愈率66.67%(48/72),好转率33.33%(24/72);术后3、6、12个月时治愈率和好转率相同,治愈率76.39%(55/72),好转率23.61%(17/72)。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术后1个月及术后12个月时,治愈组与好转组相比在年龄、性别、眼别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致伤原因、特殊临床表现、术前眼球运动障碍程度及手术时机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组内分别对应与14-17岁、女性、左眼、交通事故伤组、有特殊临床表现组、术前Ⅲ级眼球运动障碍组、>15d组相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时致伤原因中拳击伤与交通事故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31,P=0.026),撞击伤与交通事故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60,P=0.044);无伴发特殊临床表现患者与有伴发特殊临床表现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59,P=0.036);术前Ⅱ级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与Ⅲ级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10.92,P=0.103);手术时机中:≤5d组与>15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67.21,P=0.002),6-10d组与>15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2.80,P=0.021);术后12个月时拳击伤与交通事故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5.94,P=0.011),撞击伤与交通事故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87,P=0.040),摔伤组与交通事故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5.55,P=0.037);无伴发特殊临床表现与有伴发特殊临床表现者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34.26,P=0.054);Ⅱ级眼球运动障碍与Ⅲ级眼球运动障碍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OR=6.57,P=0.212);手术时机中:≤5d组与>15d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0.46,P=0.027)。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无继发性睑内翻、下睑退缩、眶下神经麻痹及植入物感染、排斥。结论:术后12个月时,致伤原因、手术时机与未成年人Trapdoor眼眶下壁骨折的治疗效果有关,与交通事故伤患者相比,拳击伤、撞击伤、摔伤患者术后获得治愈的可能性大;与>15d手术患者相比,≤5d手术患者术后获得治愈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