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炎是口腔常见的感染疾病,是导致人牙齿病理性缺失的首要原因。正常情况下,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同作用维持牙槽骨的动态平衡,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破骨细胞活化造成骨吸收陷窝,成骨细胞分泌骨基质并促进新骨形成,使骨吸收与骨形成保持平衡[1]。这一平衡是维持正常骨代谢的关键环节,它受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的调控,在病理条件下,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作用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会导致牙槽骨丧失,从而导致牙周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2]表明,高原地区牙周炎发病率要远远高于平原地区,这一现象可能与高原低氧环境、低气压有关,但有关高原牙周炎的发病机理研究极少。因而我们建立高原低氧条件下家兔牙周炎模型,观察高原与平原条件下牙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factor-κB ligand, RANKL)、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 OPG)的差异,探讨其在高原低氧条件下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牙槽骨破坏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1.在课题组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参照以往的动物实验方法,建立低氧条件下家兔牙周炎动物模型[3]:将40只家兔,完全随机分为高原对照组、高原实验组、平原对照组及平原实验组,每组各10只,分别在高原与平原环境(模拟海拔5000m高原、23h/d)下,实验组正畸丝结扎前牙加高糖饮食的方法建立家兔牙周炎模型(平原实验组、高原实验组)。2.建立模拟高原低氧环境下家兔牙周炎模型后,第8周时记录每组家兔的体重、牙周临床指标和采集牙槽骨的标本,表现牙周临床病情指标有:牙龈附着丧失程度(AL)、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3.用HE染色的结果来观察各组家兔牙周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牙周组织标本中破骨细胞的变化,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牙槽骨中RANKL和OPG的表达。4.免疫荧光组化后扫描电镜计数对实验组与对照组RANKL、OPG进行半定量分析,并比较其差异。研究结果:1.建模8周后,平原对照组牙周组织肉眼观察无明显变化,多数仅在龈缘区有少量菌斑,用探针可刮除。平原实验组牙周组织有中度炎症,牙龈红肿光亮,可探及牙周袋,BOP(+),多数在龈缘或牙面可见中等量菌斑。高原对照组牙周组织有轻度炎症,牙龈轻度红肿,探诊不出血,多数龈缘或牙面有少量菌斑。高原实验组牙周组织有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退缩,可探及较深牙周袋,BOP(+),有自发出血倾向,在龈缘和牙面可见大量食糜。高原实验组牙周临床指标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P <0.01)。2.牙周检查实验组家兔牙龈形状、质地、牙周探诊、牙龈充血都比对照组严重。高原实验组与平原实验组的AL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I、PD临床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有显著差异(P<0.05)。3.HE染色观察高原平原实验组家兔牙周组织HE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破骨细胞的形成,而高原实验组较为明显。高原平原对照组牙周膜纤维排列整齐,未发现破骨细胞。4.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结果高原实验组RANKL表达高于平原实验组,且高原对照组RANKL高于平原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OPG表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原组中RANKL、OPG与PD、BI、AL的相关系数RANKL与PD、BI、AL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P<0.01),与BI无关(P>0.05)。表明模拟高原条件下牙周炎中的RANKL随菌斑指数增加和牙周袋深度加深而显著上升,而OPG则下降。结论:1.本实验成功建立模拟高原低氧条件下家兔牙周炎动物模型,牙周组织病理变化为典型的牙周炎病理改变。2.高原实验组家兔牙周组织HE染色出现破骨细胞,骨吸收窝及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提示高原低氧条件加快牙周炎发展病程,加重牙周组织实质性破坏。3.与平原实验组相比,高原实验组RANKL表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PG表达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局部RANKL和OPG之间出现平衡失调,破骨细胞形成增加,最终加速牙槽骨破坏、吸收。4.模拟高原低氧条件下,牙周炎RANKL与牙周临床指标AL、PLI、BI呈明显的正相关,而OPG与AL、PLI呈负相关。表明低氧环境下牙周炎反应程度重、病程发展快与牙周组织中RANKL增高,OPG表达降低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