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香是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等松科植物中得到的树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工业用途。祖国医药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药用资源,经过炮制后的松香被用于治疗如癣、疥、疮等皮肤病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民间及部分中医医疗机构一直将其用于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定,但因炮制不当而引起的副作用也引人注目,同时,其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通过文献考证,对松香的古代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利用动物模型研究松香体内治疗银屑病的药效及作用机制;通过对水煮法炮制松香主要成分的分离、鉴定以及炮制前后主要组分的含量变化研究来确定其改善银屑病样皮炎的活性物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松香主要成分松香酸体内治疗银屑病的药效,并从肠道微生物角度阐述松香酸治疗银屑病样皮炎的潜在机制,为松香及松香酸在治疗银屑病或抗炎方面的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1、基于古籍文献,对松香别名、产地基原、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方法、禁忌及毒副作用等方面的历代演变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及归纳,分析和考证其本草沿革。2、采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观察水煮法炮制松香抗银屑病的体内药效,并初步探索其抗炎机制。3、利用传统水煮法对天然松香进行炮制,采用柱层析、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质谱、各种光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利用高效液相分析炮制前后松香中主要成分松香酸的含量变化。4、利用上述动物模型,研究松香的主要成分松香酸抗银屑病的药效,并检测其对银屑病相关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并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松香酸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最后,通过单菌和粪菌移植实验,研究松香酸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改善银屑病样皮炎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考证发现,松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名“松脂”,而“松香”之名首见于《滇南本草》或《圣济总录》。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松香来源植物松树分布广泛,遍布我国南北。松香的基原、性味归经、炮制方法、禁忌及毒副作用与现代文献记载较为一致,但其功效主治差异较大。随着历史变迁,松香的临床应用逐渐局限于治疗外科和皮肤科病症。2、水煮炮制松香可明显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的PASI评分(P<0.01),与模型组小鼠比较,口服灌胃水煮炮制松香可以抑制受试组小鼠皮肤中K17和PCNA的表达(P<0.01),对小鼠脾脏Th1/Th17细胞的比例具有下调作用(P<0.05),还可以下调小鼠皮肤中IL-17A、IL-17F、IL-22、IL-23和TNF-α的相对表达含量(P<0.05或P<0.01)。3、为了明确水煮炮制法松香中改善银屑病样皮炎的主要活性物质,我们从中分离到松香酸、新松香酸和长叶松酸。另外,天然松香经水煮法炮制后,其中松香酸的含量由13.96%(w/w)增加至 29.90%(w/w)。4、①口服灌胃松香酸可以明显可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降低皮损的PASI评分(P<0.01)。病理组织学显示,松香酸可显著降低咪喹莫特诱导的皮肤表皮厚度、角化过度、棘层肥厚、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以及PCNA和K17的表达。同时,与模型组小鼠相比,松香酸组小鼠Th17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脾脏Treg细胞(CD4/CD25/Foxp3)的比例增加(P<0.05),血清 IL-17A、IL-23、TNF-α 和 IL-1ββ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②粪菌16S rRNA测序显示,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在门水平上,松香酸组小鼠肠道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增加(P<0.05);在纲水平上,松香酸组小鼠肠道中Bacilli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在目水平上,松香酸组小鼠肠道中Bacillales的相对丰度明显增高(P<0.05);在科水平上,松香酸能提高小鼠肠道中Planococcaceae、Porphyromonadaceae、Enterobacteriaceae和Prevotellaceae的相对丰度(P<0.05 或 P<0.01);最后,在属水平上松香酸组小鼠肠道中Anaerotruncus和Christensenella属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而Kurthia、Citrobacter和Klebsiella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③单菌移植Kurthia massiliensis未能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④最后,粪菌移植实验结果表明,口服松香酸组小鼠的粪菌可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粪便菌移植(FMT)组小鼠皮肤PASI评分和炎症因子等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灭活粪菌移植(IFMT)组小鼠(P<0.01或P<0.05),而模型组小鼠与IFMT组小鼠的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高通量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显示,口服粪菌移植实验未能重构与松香酸小鼠一致的肠道菌群分布。但与PBS组或IFMT组小鼠比较,在属水平,FMT组小鼠的Erysipelotridchacea-eincertae-seis和Intestinimonas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而Anaerotruncus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1)文献考证发现,松香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名“松脂”,而“松香”之名首见于《滇南本草》或《圣济总录》。在历代文献记载中,松香的基原、性味归经、炮制方法、禁忌及毒副作用与现代文献记载较为一致,但其功效主治差异较大。随着历史变迁,松香的临床应用逐渐局限于治疗外科病症,根据现代研究,松香中的松香酸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等,这提示该药材尚有许多潜在的功效主治可供临床开发应用。2)水煮法炮制松香可明显缓解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的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提示水煮法炮制松香可“减毒”。其药效机制可能为松香对炎症细胞的分化和细胞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可抑制IL-23/IL-17免疫轴中Th17细胞分化和降低IL-23、IL-17A和IL-17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3)水煮炮制松香中主要含有松香酸、新松香酸和长叶松酸。炮制后,松香酸含量明显增加。4)松香酸可能通过调节与Th17细胞相关的免疫反应来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提示水煮法炮制松香通过提高松香酸的含量而达到“增效”。松香酸的治疗效果可能依赖于其对银屑病发生相关的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而单个菌群的调节(如Kurthia massiliensis)并不能替代松香酸对于肠道菌群的整体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