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主要以贾平凹四部作品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贾平凹小说电影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审美意义与价值。 本文以贾平凹的四本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高兴》和电影《月月》《野山》《乡民》《高兴》为研究对象,对这八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五章,旨在以四本小说为参照,分析改编电影的手法及特征,为小说的电影改编总结经验。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来源、选题意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贾平凹四部作品的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贾平凹小说电影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及审美意义与价值。
本文以贾平凹的四本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高兴》和电影《月月》《野山》《乡民》《高兴》为研究对象,对这八部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论文除绪论外分为五章,旨在以四本小说为参照,分析改编电影的手法及特征,为小说的电影改编总结经验。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来源、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方法。在第一章中先按照电影改编的分类将贾平凹这四部作品的改编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分别概括总结了分散性和紧密型改编的小说与电影的主题。第二章对这四部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揭示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删减和改变及背后原因。第三章对四部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情节进行了分析对比,展示了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改动以及这对最终改编效果的影响。第四章从审美形态的层面重点把握小说《高兴》的改编,深入分析小说中深刻的悲剧因素以及电影中鲜明的喜剧因素,并对《高兴》的电影改编进行评价。在第五章中对这四部作品的改编进行统一回顾与反思,分析这四部改编电影与原著解决冲突方式的变化及其效果,还分析了在《高兴》的改编过程中对核心意象的替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其他文献
伴随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主张解构真理、消解中心、拒绝崇高等与理性主义背道而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对国内刚刚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寻根文学”的新时期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以马原、余华、格非、苏童、残雪、孙甘露、北村、洪峰等为代表的先锋作家勃然兴起,他们的文学创作突破传统叙事小说的樊笼,追求由语言塑造出的形式世界,同时致力于瓦解现实世界的规则和理性,追求一种新的文学审
本文以汪曾祺的“新编古代戏”为研究对象,将汪曾祺完成其“新编古代戏”的改编过程理解为一次历史重塑,其作品中的历史主体及其主体意识通过生成、补偿、抑制、置换、投射等一系列能动关系项的变动完成了一次再生产,本文依据这一逻辑将作者处于新的历史语境之下完成的“新编古代戏”与改编前的原作进行对照,以人物分析为线索挖掘这一系列能动关系项的变动,及其背后的深层结构,并完成了全文框架的构筑。 第一章主要写相较于
本论文具体从师陀的《果园城记》入手,通过时间与空间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的具体呈现不同来分析“果园城”在传统与现代社会更迭下的时空设置。时间在“果园城”内呈现出匀速而缓慢的传统姿态,“静止”是传统时间呈现出的终极模式。但另一方面,时间又富有现代变革的“加速”特质,时间带来的毁灭为“果园城”的现代变革扫清障碍。空间在“果园城”内与政治紧密联系,统治集团通过制造空间上的差异、隔离与警示来排除异类,维护统治
《鄘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鄘风》中的诗歌既有商朝的文化遗存,又有周代的文化痕迹,同时还有春秋礼崩乐坏的印记,是那个时代社会历史风貌的真实反映。由于对文学功能的认知不同、对“风诗”产生的背景和地域理解不一,以及时代的局限等原因,历代学者对《鄘风》诗旨的解读众说纷纭,难以统一,这也为后来者留下了继续研究的空间。本文以《鄘风》为研究对象,对其十首诗旨进行再探究。 绪论部分:简述《鄘》的疆域、历
丁玲是一位颇具个性且有着独特写作风格的现当代女作家,她传奇多彩的一生、自由洒脱的风格以及坚韧刚强的性格,促使其作品也因此别具一格、富有感染力,这一点在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每位作家都有自身体察世界、感受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自我思考,从而产生独一无二的认识和感知。在创作过程中,这些认识和感知有时会成为作家的创作灵感,有时会成为其创作素材,在文本上或多或少地留下了作家自己思考的痕迹,从而形成了独属于
《史记》是一部历久弥新的史学和文学巨著,其各个历史阶段的记载中,几乎未曾间断的歌诗运用,正是其中增彩的一笔。一方面,歌诗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人所处的历史语境、包括附着在历史语境上的文化因素的表现,是深化对《史记》认识的蹊径。另一方面,歌诗强烈的抒情性与依附历史事件的叙事因素,“有辞”“合乐”“可歌”的基本特征,都在《史记》文本的记载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无论是以“歌诗”认识《史记》,还是以《史记》
茶诗,即诗题或内容涉及茶的诗歌。唐朝是茶诗发展的兴盛时期。中唐的白居易是唐朝创作茶诗数量最多的诗人,共有64首茶诗。白居易的茶诗体现出了茶与文人雅士的诗情与茶趣,茶诗可以表现他们的真情,体现他们高尚的情操,阐发他们寻佛问道的感悟,也可以揭露、讽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白居易的茶诗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唐朝茶文化的发展面貌。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包括选题来源、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研
针对艺术与科技两种文化的冲突,美国文论家苏珊·桑塔格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新感受力”美学观,认为不应将艺术与科技对立,一方面当代艺术吸纳了科学理性精神及科技手段,受众的艺术观需要随之改变;另一方面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出现了感官麻痹,需要新的感受能力接纳新艺术,进行艺术欣赏和批评。桑塔格抛弃了文学教化论,反对古希腊摹仿说影响下创作动机和批评模式的单一,重申创作动机的多样性和文艺表现的丰富性;将文艺欣赏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该剧在中国的翻译已有百年的历史,积累的文献浩如烟海。进入新世纪以来,《哈姆雷特》在中国的翻译仍然持续不断,为国内对该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引发了中国学界对其人文思想、悲剧精神和艺术特色持续而深入的研究;另外,百年以来随着《哈姆雷特》的不断翻译,该剧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五四时期”对胡适文学思想和鲁迅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