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赤潮的发生不仅给海洋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给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造成危害和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国内外对除藻的研究很多,但以往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单藻种开展的,而实际藻类的生长环境远比实验室的模拟环境复杂的多,除优势藻种生长外,不可避免的会有其它藻种的伴随生长。研究除藻剂对混合藻的去除效果对于指导赤潮预防和现场治理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两种常见的赤潮藻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作为实验藻种,通过混合培养的方式,研究其共生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两藻种间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异噻唑啉酮作为除藻剂,研究其对共生的棕囊藻和异弯藻的去除效果,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除藻过程中除藻剂的浓度变化情况,以了解除藻剂在藻液中的残留情况。在除藻过程中测量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以表征除藻剂对共生的球形棕囊藻和赤潮异弯藻的总除藻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培养时,棕囊藻通过分泌有毒次生物质的方式抑制异弯藻的生长繁殖;而异弯藻通过与棕囊藻群体直接接触,异弯藻细胞表面的毒性物质可能加速了棕囊藻群体的破裂,从而使藻液中棕囊藻单细胞数增加;棕囊藻和异弯藻混合培养5天后用于除藻实验,除藻剂在浓度为1.2mg/L时,48小时后除藻率可达98%以上;而对单独生长的棕囊藻,除藻剂在浓度为0.8mg/L即能达到相同的除藻效果,说明其它藻的存在对优势藻的去除有不利影响。除藻过程中,异噻唑啉酮在藻液中浓度逐渐减小,说明异噻唑啉酮在藻液中能分解。通过除藻过程中对藻细胞内叶绿素a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除藻剂在浓度大于1.2mg/L时,能满足除藻要求,杀灭藻液中大部分的藻细胞,但在浓度小于1.2mg/L时,除藻剂只能将小部分藻细胞杀灭,对大部分藻细胞来说只是造成一定的损害,而这些藻细胞经过一定时间的自我修复后,又可以重新生长起来从而引发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