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社会前进的漫长历史中,人们早已跨越种族、国家、文化的差异对“母亲”这个角色达成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在语言表达中,人们习惯使用温柔善良、勤劳勇敢、慈祥和蔼等词语来描述“母亲”,似乎所有美好的词都是为了来赞美母亲美好的品质。在世界文学史的长河中,宽容仁慈的“母亲”形象不计其数,并且成为主流意识。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涌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正是上述的优秀品质让我们的母亲一直都是父权文化主导的社会中的附属品、牺牲品。这种牺牲以生育儿女为起点,以生命的结束为终点。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作家,都纷纷对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让母亲们以女性而非“孩子的妈”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这些作品往往替读者,也替母亲们揭下伪装的面具,通过揭示出母亲形象的阴暗面,唤醒她们被麻痹已久的自主意识,让母亲形象更加丰满,帮助人们对母性有深入而全面的认识。但是,人们很难怀抱着包容的态度去接受非传统意义的母亲形象。本文试图进一步剖析,不局限于从女性的立场解读母性,更是想把母性首先放在人性的框架下解构。通过比较两位有代表性的女作家——法国俄裔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和中国当代女作家铁凝——作品中对“审母”主题的书写,以比较文学的视阈对母性进行全面立体的审视。第一章对论文的核心关键词“审母”一词进行概念的界定,并且从童年经历、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两位女作家书写“审母”主题小说的成因。第二章则比较“审母”主题在二者作品中的体现。首先厘清生物及社会观点下的母亲所具备的母性特征,分别介绍生物母性和社会母职的区别,这是论文研究的理论指导,以免在比较的过程中混淆或者模糊了概念。通过比较发现,二人“审母”主题书写的共性在于塑造了相似的母性角色,如无爱的母亲、利欲熏心的母亲和慈祥善良的母亲,并且二人也塑造了相似的“审母”主体,即无法逃离母性遗传的女儿、与母亲抗争的反叛女儿、追求自我解放而逃离家庭的女儿。第三章着重分析比较二人作品中“审母”主题书写的不同之处并探究产生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文本比较研究发现,两位作家笔下母亲的地位和女儿的态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而这种差异也是由于母性文化在中西方所受到的待遇不同,以及作家个人接受到的女性主义思潮影响的程度差异造成的。本文通过以中立的、理性的、全面的视角对母性进行审视,通过比较研究窥视中西方不同地域文化下“审母”主题书写的相似之处,为当下社会人们审视母性提供多种角度,并且从二者之间的差异性验证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