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全日制用工以其灵活性和弹性突破了传统的标准劳动关系,不仅满足了企业降低用工成本、灵活用工的需要,而且满足了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逐渐成为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非标准劳动关系,其本质法律属性是一种完整的劳动关系,并具有劳动关系复杂化、灵活化和劳动者从属性弱化的特征。非全日制用工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企业需求,劳动者需求和客观原因推动四个方面。其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劳资双方的利益,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由于立法规定的过于简单,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劳动者的许多重要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而且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在最高工时、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这三个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不仅不利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会影响非全日制用工的发展。因此,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特别是通过立法手段进行完善,对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应确立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思路,完善劳动合同方面的立法,完善与之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他文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对马克思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构建和
自20世纪以来,大学学术权力在世界范围呈现持续的研究热潮,这股研究热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波及到中国。大学学术权力的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居于独特的地位,其研究价值丝毫不
极地之所以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她所具有的科研价值、资源价值等。但是目前,不管是北极还是南极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
政治实践的发展,政治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地对既往的发展历程进行检视,以便在既有基础上更好地走向未来。尤其是在中国社会艰巨的大转型时期,经济实践、社会实践、文化实践不断突
“和谐”思想一直蕴含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中,进入21世纪后,我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公共行为规范,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