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将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通过分析不同程度的风邪及不同的刺激时间对小鼠肺脏的影响及对风邪引发的肺系病进行临床观察,探讨风邪及相关因素与肺系病致病程度的量化关系。同时,本课题兼顾了寒湿之邪,通过分析寒邪、湿邪对风邪致病产生的作用,从而为防治和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实验部分选取小鼠64只,空白组8只,单因素阶段32只;复合因素阶段24只。单因素阶段分为W1组(2级风,即平均风速3m/s、2h);W2组(4级风,即平均风速7m/s、2h);W3组(4级风,即平均风速7m/s、1h);W4组(2级风,即平均风速3m/s、1h)的环境中。复合因素阶段分为风寒组WT(平均风速3m/s、温度0℃、湿度50%~55%、2h);风湿组WH(平均风速3m/s、湿度85%、温度(20±2)℃、2h);风寒湿组WTH(平均风速3m/s、温度0℃、湿度85%、2h);各组均连续刺激4天后取材。光镜下观察气道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SOD、MDA的含量,RT-PCR法检测小鼠HSP70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临床部分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依据辨证为风邪犯肺者20例,风寒犯肺者20例,风寒痰(湿)犯肺者20例。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结果:与空白组相比,各实验组指标均有变化,4级风力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TNF-α、IL-1β、SOD、MDA含量及HSP70mRNA的表达较2级风力组有所增加;当刺激时间为2小时时,W2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各指标的含量较W1组升高(P<0.01),刺激时间改为1小时, W3组与W4组小鼠TNF-α、IL-1β、MDA、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SOD活性有所升高(P<0.05)。风寒、风湿、风寒湿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各指标均较空白组增加(P<0.01),且风寒湿组较风寒、风湿组增加明显(P<0.01)。对一年内12个月的月平均风速和风邪犯肺型支气管哮喘发病例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0.778,P=0.003,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同风邪犯肺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做对比,风寒犯肺型的各指标升高(P<0.05);同风寒犯肺型比,风寒痰(湿)犯肺的各指标均有所升高(P<0.05);同时,风寒痰(湿)邪犯肺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各指标较风寒犯肺型明显升高(P<0.01)。结论:风邪会引起肺脏病理改变和细胞因子水平含量的增加,且随着风邪程度的增加及刺激时间的增长,肺脏损伤越严重。当风邪犯肺的时间较短暂时,风邪程度的差异对肺脏损伤的影响较小。风邪、风挟寒邪、风挟寒湿邪对肺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且寒邪、寒湿邪在一定程度上能明显加重风邪对机体肺脏的损害,风寒湿邪对肺脏的损害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