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人依恋是成人关于童年期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也是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成人依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安全型成人依恋,另一类是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不安全型成人依恋还可以分为若干子类。已有研究发现相比于安全型成人依恋,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个体在恋爱关系中容易遭遇困难和挫折,难以维持长期满意的恋爱关系。而大学生刚好处在Erikson所提出的人生发展八个阶段中的成年早期(18—25岁),Erikson认为该阶段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消除孤独感。良好恋爱关系的建立不仅是大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也对他们大学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乃至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国内已有大量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大学生占到大学生总人数的70%以上,对于这一部分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帮助这一大部分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的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恋爱关系,完成他们阶段性的发展任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然而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很少。于是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从研究那些原本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类型,但在恋爱关系中保持了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的“恋人”的应对方式入手,试图对该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答。带着这种思路笔者向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传媒学院正处在恋爱关系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发放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一共750份,以测量这些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收回有效问卷673份,有效回收率89.73%。在第一次发放的问卷中附加对被试当前恋爱关系的时间和对当前恋爱关系满意度的调查项目。恋爱满意度使用从“非常不满意”(1分)到“非常满意”(7分)等级评定的方法。然后将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从被试中选择成人依恋类型属于不安全型的(即专注型、回避型或惧怕型中的任意一种)保持恋爱关系在1年以上,并且对当前恋爱满意度的评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大学生,然后联系他们,通过网络向这一部分大学生的恋人发放应对方式(COPE)量表,收回有效问卷80份,以了解这些特定大学生的恋人在恋爱关系中应对方式的整体特征。最后从这80名被试中,邀请当前恋爱关系保持时间在3年以上,并且其恋人对恋爱关系满意度评分大于或等于5分的被试一共7人进行半结构化的深度访谈,通过录音将访谈内容转化成文本,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质性分析,从文本中概括出这些受访者在应对其恋人的不安全感并与他们的恋人保持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成功经验。通过两份问卷调查及7名受访者的访谈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大学生在成人依恋逃避维度上的得分为3.01±0.86,焦虑维度上的得分为3.59±0.83。在具体四种成人依恋类型上分布的比例分别为:安全型25.9%,惧怕型35.1%,专注型22.1%,回避型16.9%。2.大学生的性别、学历、是否是独生子女,以及恋爱的时间跨度都不同程度的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状态产生影响。在成人依恋的逃避和焦虑两个维度上,男性大学生得分都显著高于女性大学生,本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研究生。独生子女在逃避维度上的得分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焦虑维度上得分差异不显著。随着恋爱时间的增长,大学生在成人依恋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下降的趋势,且在逃避维度上下降得更为显著。3.属于不安全型成人依恋但却保持了长期满意恋爱关系的大学生的恋人,在恋爱关系中最常使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乐观性解释、计划、抑制无关活动、克制忍耐、接受和直接行动。在这些常用的应对方式上女生比男生较少使用克制忍耐,其它差异不大。在这六种应对方式之外,女生经常使用但男生使用相对较少的应对方式有寻求情感性社会支持和情感的专注与疏泄。4.大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应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恋人的有效方式有:(1)付出,满足对方需求;(2)反思与自我成长;(3)积极的认知;(4)使用沟通策略和对关系的积极维护。此外,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对不安全型成人依恋大学生如何维持良好的恋爱关系提出了若干建议。